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用文化建设提升主体责任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31

浏览:(85)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用文化建设提升主体责任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摘要:本文从文化建设的角度,阐明企业主体责任的实质内涵,强调文化是提升企业主体责任的前提和动力。企业惟有文化的自觉方有责任的自觉;而文化的自觉须由企业家倡导和全体员工规范行为的养成。只有通过不断的文化陶铸,企业才能履行好主体责任。

      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要求。2006年3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会上再次强调:要确保政府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主体的职责,确保企业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职责,确保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把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究竟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是什么?我们如何重视履行和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本文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提出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企业“主体责任”的内涵

      企业具有安全主体责任,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市场经济应运而生的事,它包含深刻的文化涵义。

      我国建国初期由于政企不分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企业往往重视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却忽视安全生产责任,后来虽然强调关心职工权益和身心健康,但在政府主导企业生产经营的模式下,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仍不明确。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家意识到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在“抓生产的同时必须抓安全”。因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不但通过制定和完善《宪法》及《劳动法》、《职业卫生防治法》、《刑法》、《工业企业法》、《公司法》、《经济合同法》、《乡镇企业法》等法律法规来表达国家意志,确定安全责任底线,而且从政府行政层面上规定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但是由于观念、习惯、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改革未跟上,客观上仍存在政府与企业安全生产职责不清,政府监管主体职责与企业责任主体职责都不到位的尴尬局面,结果安全生产事故一度逞居高不下之势,甚至出现企业死人,政府买单的怪现象。痛定思痛之后,决策者的文化思考终于认识到规范“主体责任”的极端重要性。《安全生产法释义》中指出:生产经营单位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承担者,因此是责任主体,也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基石。《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2002年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则完全是以企业作为责任主体而制定的。《安全生产法》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它系统地提出了企业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可以说是企业责任的最完整、规范的法律制度。企业“主体责任”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涵呢?

      《安全生产法》对企业“主体责任”是以企业组织行为和经营者个人行为进行规范的,它包括义务和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生产方面的义务有四条:(一)必须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二)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四)完善安全生产条件。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有六条:(一)负责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二)负责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三)负责组织本单位的安全生产所需资金的有效投入;(四)负责监督、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五)负责组织制定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六)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如果违反了上述内容并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就会被追究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经济责任或刑事责任。

      然而,企业“主体责任”不仅仅表现在法律制度层面上,而且还表现在道德、精神层面上。这在我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战略和政府“十一五”规划以及安全生产的各项文件中都有要求。这是安全文化深层次的建设,需要企业领导对人民群众的高度热爱和对社会事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做好。

      二、安全文化对“主体责任”的作用力

      中国哲学家贺麟说过:“所谓文化就是经过人类精神陶铸过的自然”。从“主体责任”这一慨念的提出,就可看到它是被安全文化陶铸而成的。安全文化这一慨念最早出于国际原子能机构于1986年在总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教训时的报告,并很快为各国所采纳。它将企业安全文化解释为:“单位和个人所具有的有关安全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后来英国健康安全委员会对安全文化下了个定义:“一个单位的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这个定义从思想理念上、组织方式上、员工行为上指出了安全文化的实质,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的内涵。文化建设对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至少有四个“作用力”:

      (一)导向力。

      安全文化的核心是安全理念和人生价值观。20世纪90年代豪斯教授等人提出“以价值为基础的领导学”,认为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关系。例如安全文化中强调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价值观,领导者通过向企业职工表达愿望,企业上下发生价值观认同和感情共鸣,导致员工自我安全行为的提高。有人称这是“没有安全管理的管理”,形成导向力。

      (二)凝聚力。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就像一个八面球,有非常多的侧面,非常多的色彩,如安全科技、安全投入、新工人培训、劳动保护、工伤保险、事故调查处理等。八面球的核心,就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是一种“强力黏合剂”,它可以把各个层次的人、各个方面的工作、各个人的责任统一在安全文化的基础上,从而产生一种凝聚力,形成整体责任效应。安全文化是启迪人的安全意识和智慧的工作,通过抓安全文化就能将整个安全生产工作带动起来。

      (三)激励力。

      “人本原理”是现代安全生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的,人既是安全管理的主体又是安全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无所谓管理。管理中的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的刺激,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三种动力源,即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其中精神动力为最佳。一名心理学家这样描述激励的作用:人在无激励状态下只能发挥自身能力的10%—30%;在物质激励状态下能发挥自身能力50%—80%;在得到适当精神激励的状态下,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至80%—100%;甚至超过100%。这是因为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而来自精神的激励,则更持续、更强大。因此,企业必须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的教育培训,帮助职工确立牢固的安全价值观。在行为规范层面上,对员工尤其是中高层领导表现出的良好的安全责任行为进行经常性激励,尤其是精神层面的激励。

      (四)约束力。

      安全文化既包括安全生产意识、心理、文化氛围、文化载体、管理模式,也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规章、规范、标准等。卓越的企业安全文化,可同时发挥软、硬两个方面“约束”作用。烟台张裕集团领导认为:如何把人的意志、行为纳入到企业管理者所期望的轨道,其形式无外乎“内在控制”(德治)和“外在控制”(法制)两种。前者通过提高员工思想觉悟和精神力量,达到员工自我管理的目的;后者则依靠企业规章制度,进行外部硬约束。我更主张发挥安全意识、心理、氛围等作用,因为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是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力量,有利于职工“自律”,增强免疫功能。

      三、如何用文化建设提升“主体责任”

      当前,国际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正呈现“一体化”推进趋势,企业安全行为规范趋于全球化。欧美等发达国家大打文化牌,用文化理念、各种规则、标准等控制贸易准入和经济秩序。学术界将其慨括为“文化力”、“当今文化力就是综合竞争力”。中国“文化力”研究之父、欧州科学院院士贾春峰说:二十一世纪的经济赛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力的较量。“文化包括科技、教育、智力开发、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敬业精神、价值观念、信息情报等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力。因此可以说‘文化力’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生命力的源泉”(贾春峰著《文化力》第40页)。

      安全生产与社会公平、人权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新形势下文化力的一种考验。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事故层出不穷,重大恶性事故不断,因此招致国际社会批评在所难免。香港《明报》曾于2003年5月报导说: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煤炭组织(ICO)发表一份罕见声明,谴责中国煤炭企业在缺乏应有的劳动保护下,让煤矿工人从事煤炭生产,以至于矿灾频传,造成平均每天有5人死于矿难的不良纪录,名列世界各国煤炭行业事故死亡率榜首。对于我国持续发生矿灾的情况不见改善,ICO强烈要求中国政府为矿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否则将考虑呼吁世界各国抵制中国大陆生产的煤炭。为此我国领导层也发出“不要带血的GDP”的呼吁,并加大对非法小煤矿的查处、关闭力度。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本着与国际接轨的思路,第一次提出“安全发展”的理念,并将它与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可持续发展一起纳入“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中。这是用文化建设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范例,同时对企业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如何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呢?

      (一)企业家要带头倡导先进文化。

      贾春峰说:“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或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企业家文化。因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深深地打着企业家的思想印记,深深地蕴涵着企业家的理想、信念、素质、胸怀、风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企业家都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倡导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文化力》第114页)。在安全生产工作中又是“第一责任人”(《安全生产法释义》)。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因此,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对安全文化工作要亲自规划,亲自宣传、亲自推广、亲自检查、亲自总结、持之以恒、力求效果。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家善于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正如贾春峰所说:企业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家的自觉,也就是文化自觉。如果企业家不想做这件事,那么他是做不成的。我国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浙江横店集团的徐文荣、天九集团的卢俊卿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们的企业都搞得非常出色。而曾经是全国乳制品业领头羊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安全“主体责任”严重缺失,不但成为公共卫生事件的制造者,而且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灾难。其根本原因是该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田文华只顾及经济无限增长,而忽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而将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引向了歧途。

      (二)要培养员工的行为规范。

      文化的秘诀就在一个“化”字。安全文化的理念、价值观再好、再漂亮、领导做报告说的再好听,如不能化为多数员工的自觉行动,不能变为日常行为规范,是不能称为企业安全文化的。文化应是某个地域、区域、单位里多数人约束成章的行为,就好像在马路上人们自觉习惯于地靠右走;在课堂上学生见到老师全体起立叫一声:老师好;在工厂里工人们自觉穿上工作服、带上安全帽上岗等等。要将一种好的文化转变为人的规范行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将不良的文化行为改正过来更不容易。例如,中国人随地吐痰的不良文化习惯,上百年了,至今许多人都改不过来,成为中国人在世界上一张很不雅的名片。同样,在有些企业,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的不良习惯,在职工中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师徒相传,单靠领导讲一次课,办一次学习班,是改不过来的。因此,我们要在“化”字上下功夫,用先进的安全文化教育人、改造人、陶冶人,切实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程变为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真正落实安全生产“5要素”,做到企业“5S管理”、个人“三不伤害”。

      (三)要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考核制度。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制度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也被称之为管理文化,它与诚信文化紧密相联。我认为:要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考核制,有两点很重要。

      1、责有所归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核心是“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领导既忙于业务,既不能有效履行自已的安全生产职责,却又不善于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企业内危险源无人监管、危险作业无人控制、危险设施无人防范,等发生事故才恍然大悟。作为企业领导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将安全生产责任揽于一身。你只要负总责,并同时将具体责任层层分解下去,形成严密的责任链条,做到以权定责、以岗定责、以人定责、责有所归,以小责保大责,就算尽到了领导者的职责。这应是领导者的管理之道。

      2、言而有信

      安全非同儿戏。安全责任制既是一种契约形式,也是一种承诺。因此,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言而有信、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美国通用电气(CE)公司的企业文化就是诚信文化。2001年2月9日,CE在给股东的一封信中首先讲的就是企业诚信问题。信中说:“诚信是我们价值观中最重要的一点。诚信意味着永远遵守法律,不仅要遵守法律的条文,而且还要遵循法律的精神”。韦尔奇在离别赠言中还说:“所有的雇员在他们每个生活或工作环节,都在依赖每个领导者的诚信态度,千万千万不要让他们对你丧失信心”。这话对我们很有启示:有些企业安全责任制贯彻不下去或执行不力,不就是因为领导在履行主体责任时失信太多吗?我们需要经常问一问自己:订了责任制算不算数?有了奖惩兑不兑现?员工都在看着你呢!你守信!职工必然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你失信!制度就会废驰,安全文化建设就成为泡沫。因此,安全诚信十分重要。我们常常会认为做生意需要诚信,殊不知企业管理更需要诚信。企业有了诚信文化,各项工作运转才会正常,安全主体责任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四)要加快“科技兴安”的步伐。

      科技是生产力,科技也是文化力。安全科技是安全文化的精华。安全科技在本质上处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中,但在安全文化的各个层次中都能见到它。

      1、在器物层次上,各种用于安全目的先进工具和设施都是物化了的安全科技成果。从安全物态文化中往往能看见组织或单位领导对安全的认识程度和行为态度,反映出企业安全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否科学,体现出安全主体责任是否真的到位。因此,领导者要加大安全投入,用劳动者创造的成果构筑保护劳动者的生命空间。这不仅是法定的权利、义务驱使,而且是道德精神之修行。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表现在:一是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作业环境相适应的本质安全性;二是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工具及为了保障安全的各种设施装置、仪器仪表、等物态本身的安全可靠性。

      2、在行为层次上,各种操作动作更有益于人的健康,各种设计、施工和验收行为等都更符合自然法则、更加人性化。安全管理方法更科学有效。  

      3、在制度层次上,使企业内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更合理、更精细、更适用。

      4、在精神层次上,不断提高安全观念和科学发展观,建立企业安全哲学,崇尚安全道德、安全诚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

      我们必须加快“科技兴安”的步伐,促进企业现代安全管理,重视新科技、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努力提高生产的本质安全度,从根本上保证“主体责任”的履行。

      总之,安全“主体责任”不是一句空话,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要化人的思想、化企业管理、化科技进步;同时他要从个体化到整体,从数量化到本质。这样造就有整体文化素养和价值认同的职工队伍和组织结构,达到真正提升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的效果,为实现安全生产目标创造前提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安全生产法释义》(中国物价出版社)

      2、《企业法定代表人(厂长经理)安全管理读本》(中国社会出版社)

      3、《文化力》贾春峰著(中国经济出版社)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发挥安全文化功能,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