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6

浏览:(88)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安全文化建设与传媒责任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编者按 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期,也是事故易发期,矿难、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密切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利益的重大事故不断见诸媒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同时,人民群众的安全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满足于了解事实,还需要从事故中寻找解决办法、看到光明面,增强预防意识,掌握防范手段,这些都对传媒拓展报道领域提出新的要求。特组织专题研讨如何创新安全文化报道,以营造有利于安全生产、安全发展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加强监督,提高人民群众的预防、减灾能力。

        2006年3月27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治本力度,加大政府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建立重特大安全事故监测预警系统,加快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大力建设安全文化,形成有利于安全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为安全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要搞好舆论宣传和引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活动,动员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最大合力。

        在2006年1月23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强调,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推广先进典型和经验;对忽视安全生产、导致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典型事件,要予以曝光。广泛开展安全科普教育活动,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民安全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

        从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中不难看出,建设安全文化已经成为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的一项重要治本之策,日益受到重视。而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是建设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

        弘扬先进理念 塑造价值取向

        我国事故总量居高不下、重特大事故频繁发生的原因,除了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因素外,与国民的安全意识淡薄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些人口头上也讲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但遇到实际问题就变了,甚至是主次颠倒、本末倒置。不少地方和企业负责人认为,只要经济效益上去,在安全上降低一些标准,减少一些投入,甚至受到一些处罚,也是值得的。据统计,全国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在9万以上,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因为机动车或行人违章造成的。

        落后的文化对安全的侵蚀和渗透具有很强的杀伤力,利益至上、侥幸心理、与己无关等思想无时不在渗透到经营者和劳动者的观念之中,从而误导安全行为。近年来,这一局面已经得到很大改观,其中,媒体的作用居功至伟。正是媒体通过其铺天盖地的报道和阐述,形成了“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强大舆论场,公众在自觉或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先进安全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如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抓经济发展是政绩,抓安全生产也是政绩”“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等观念深入人心,而“要钱不要命”“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生命”等错误的安全观,也因媒体的口诛笔伐而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颠覆。

        普及安全知识 促进素质养成

        2004年12月的印度洋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而一个10岁的英国小女孩凭借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到海啸即将到来,挽救了自己和其他100多名游客的生命。2005年2月的一个夜晚,深圳市一个小学二年级学生临危不惧,按照在学校学到的安全知识,将双双煤气中毒晕倒在浴室的父母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事实证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高低,直接作用于安全生产活动,影响着安全状况。但我国国民的安全素质不容乐观。有调查发现,46%的人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法和措施了解十分有限,26.6%的人根本不了解;47.6%的人认为自己无法面对突发情况,自我逃生。许多事故因为施救不当,导致灾难扩大,后果加重。最近几年,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入矿山、建筑等高风险、重体力劳动行业和领域。全国550万煤矿职工中,农民工约占一半,主要在井下一线工作。3000万建筑工人中,八成为农民工。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安全技能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要求相距甚远,违章指挥、违规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

        安全生产涉及人人、时时、处处,学习安全知识、提升安全素质是一个永无休止的过程。单纯的学校教育和单位培训难以满足这种需求。因为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它成为最富有潜力、影响最广泛的安全知识传播者。媒体传播范围广,基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通过媒体获取各种安全知识。媒体传播层次多,能够适应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民众的需要。此外,媒体传播的及时性、新颖性、可选择性、多样性、持续性等优势,也是其他教育手段所难以比拟的。近年来,许多媒体都开设了安全专刊、专栏或专门频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普及安全知识,深受群众喜爱。

        引导社会舆论 化解偏激情绪

        安全生产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之一。每次重特大事故发生后,舆论场上都是物议滔滔。但“公众舆论是社会大众对现实生活某一事态的一种初步的、直接的反映。它内容广泛,大胆活跃,是未经组织自发形成的舆论,有时带有某种程度的偏激与盲目,其影响力不应低估”。在安全生产问题上,消极、片面甚至错误的舆论时常出现,急迫需要媒体发挥正确引导舆论的作用。

        最近几年,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全国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均持续下降。但给人的感觉是我国的事故越来越多,安全生产工作反而退步了。国际上也常常以此为口实,攻击中国的人权事业。造成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事故及其造成的伤亡如今已不再是报道的禁区,大大小小的车祸、矿难、火灾等在各类媒体版面上常见。但媒体对我国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为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稳定好转所做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很少报道。

        一些事故发生以后,少数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热衷于描写现场的惨烈,对伤亡者家属造成的身心损害毫不顾忌;有的随意断定事故的原因,未经核实就公布死亡人数,给事故调查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干扰,造成了社会不稳定。

        有的媒体和公众对安全生产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乏理性认识,希望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地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甚至发出“少死人不是成绩、不死人才应该”这样的议论。

        在这些情况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媒体而言,是义不容辞的职责。因为媒体在形成和引导舆论方面,具有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除了自身要“弘扬主旋律”“多帮忙,不添乱”以外,还要打好引领舆论的主动仗。对于国外一些恶意攻击我们安全生产工作的反动舆论,要旗帜鲜明地予以驳斥;对于错误的舆论,要通过正面宣传、问题讨论、对比报道、说服疏导等方式,提高受众辨别和抵制的能力。

        监测安全环境 维护职工权益

        以政策、思想的宣传和大量的新闻报道为主要运作方式的媒体,以其独特的优势,无可争议地扮演着舆论监督主体的角色。《安全生产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许多业主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的制约,安全隐患大量存在,瞒报事故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事故背后的腐败问题也屡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执法部门的努力外,特别需要新闻媒体的揭露和监督。加强舆论监督,可以促使生产经营单位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加强舆论监督,可以促使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目标具体,任务明确,从而增强责任意识,实现本质安全;加强舆论监督,还能直接促进问题的解决。像广西南丹透水、山西繁峙金矿矿难等重特大事故的披露,正是因为新闻媒体发挥了作用,才使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一些事故隐患迟迟得不到整改,一旦置于新闻舆论公开监督之下,迅速上升为社会舆论,很快得以消除。

        搞好安全生产,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媒体通过加强舆论监督,切实维护广大职工和人民群众的安全生产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就可以广泛调动起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

        提供交流平台,实施典型引路

        任何文化都植根于不同的土壤,有着鲜明的地域印记。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质,培育了不同的地方安全文化。欧州安全文化中的“制度至上”,日本安全文化中的“本质安全”,美国安全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是世界各国安全文化中的典型特征。在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所形成的安全文化也不尽一致。媒体有责任、有能力充分展示各地安全文化的有益元素,使之与本土安全文化产生交集和共振,从而不断丰富我国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企业形态和条件千差万别,安全生产的管理重点也不同,但许多共性、规律性的东西可以互相借鉴、广为推广。如果一个地方、一个企业的经验和做法被其他地方和企业借鉴,就可能挽救十几人甚至数百人的生命。随着社会、经济转型,随着新兴企业增多、科技日新月异,安全生产中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只有不断地宣传推广新经验,反映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才能使安全生产的大堤更加牢固。当下,我国安全生产急迫需要典型示范和带动,媒体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因为典型报道作为我国新闻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是我国新闻工作的一个特色传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上,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背景资料

        安全文化是实现安全发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大多数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源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其比例远远超过因安全工作条件不到位而造成的事故发生率。这些存在于人们思想上、行为上的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安全管理所能包含的范畴,而有着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跳出传统管理的圈子,把安全放置在文化的大视野中去研究,通过构建一种以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为基础的安全文化,借助文化所特有的持续影响力、广泛渗透力和强大扩张力,引发国民安全理念的转变,促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安全行为习惯,突破安全生产工作的制约瓶颈,进而达到卓越的安全管理水平。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人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要我安全”转变成“我要安全”。

        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以预防为主的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企业对职工安全健康作出明确承诺,职工对自身和同伴的安全要有责任感;注重通过教育、培训、演练、宣传、科普、奖惩等,创造群体安全氛围,提高国民特别是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重视增强企业和员工遵章守法的法制意识;注重把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有机结合,在经营管理中融入安全文化因素;做好安全文化的传播与普及,促进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参与和监督。

        在我国,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的总体格局中,分量越来越重。2005年2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升格为总局,新上任的总局局长李毅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到位。其中,安全文化被视为首要保障要素。近年来,以安全生产月和安全生产万里行等活动为代表的安全文化建设如火如荼,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创新,效果日益显现。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浅议企业安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工厂安全文化建设的思考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