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论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7

浏览:(82)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论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受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条件的制约,我国安全文化的发展较为短暂,安全文化建设体系还不十分完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日益丰富,各个生产、生活领域也隐含着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显得日益重要。
      安全与生命是紧密关联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了安全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全面大力普及和推广安全文化,实现全社会关注安全、保障平安的目的。
      从性质上分,安全文化可分为法律型和知识型两大类。如:《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条例》、《职业病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就属于法律型,一般具有强制性。如:小区安全防范公约、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操作方法、安全警示等行为准则,就属于知识型,一般不具有强制性,而更具人性化特点。两者都是安全文化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不可偏废。一般来说,知识型往往是法律型的补充和贯彻,是为法律型服务的。
      建国之初,我国政府制定的劳动保护条例和措施可视为安全文化发展的开始,特别是近些年来各级政府陆续制定的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安全文化体系。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种安全文化的普及面和群众知晓率、掌握率不高。过去,我们多侧重于在工矿企业推广安全文化,而轻视了其它领域的生产、生活安全问题。党中央提出的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着手全面普及和推广安全文化,使安全文化成为大众文化。那么,为什么要强调全面大力普及和推广安全文化呢?分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经济发展的要求。辩证法认为,发展与安全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经济发展必须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取得发展与安全的双赢,才是真正的发展,发展与安全,要求两者同时具备。
      (二)安全文化的普及是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人类的工农业生产和群众日常生活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隐含着各种安全因素,近十多年来,我国每年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多达百万起,因事故死亡人数达几十万,并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因此,要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全面大力普及安全文化,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是社会进步的要求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以人为本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营造和谐社会必然要重视生命的安全和存在,和谐社会最重要的因素是生命的健康、安全和社会的稳定。血淋淋的场景和惨痛的教训不是进步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标志。
      既然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如此重要又十分必要,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安全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一)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要面向广大群众、渗入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安全因素渗透在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和广大群众日常的生活当中,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大至工矿企业安全伤亡事故,小至平常百姓家中的煤气中毒、家用电器火灾,往往是由于忽视安全因素引起的。无数事故证明,安全问题已经向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告诫每个人都来关注安全,通过广泛开展和参与安全文化“六进”活动,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重视和学习安全文化。
      (二)安全文化的普及要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各种文化都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实践证明,我国大力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政治、文化、道德建设,提高群众整体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和有效手段。作为安全文化也不能例外,应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来实施,与各种文化一起,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素质。
      (三)安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要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从小孩抓起。俗话说:祸因小而起,习惯从小养成。许多安全生产事故往往是由小不起眼的隐患或操作人员的一点疏忽而引起的,近年来一些地方连连发生校园安全事故、学生安全事故,很多都是因缺乏简单的安全知识而发生的。因此,必须把普及安全文化作为一种素质教育,从小孩抓起,从小就培养人的习惯养成、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使人人从小就学习具备良好的安全知识和安全素质,遇到紧急情况和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能处险不惊、化险为夷,从而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开展“互动式”安全活动创建安全文化新看点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古今安全文化论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