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安全文化要与时俱进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18

浏览:(80)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安全文化要与时俱进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经济发展的规律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的理念和行为,特别是安全生产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对社会各阶层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种新的安全价值观念、安全科学的思维方法,一种更广的安全视野和社会适应能力,一种更务实而珍惜生命的行动,一种善待人生而对安全和健康的追求,在国内工业界和社区里,形成了一种弘扬和倡导安全文化,提高大众安全文化素质,推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潮流。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需要安全文化。人民大众生存和发展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安全文化,而企业安全文化和大众安全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有其特殊时代背景,现概要分析如下。

      1.大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对自己的生活及人生的追求也有了全新的内容和目标。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向小康水平跨跃的进程中,更加需要安全、健康、舒适、长寿。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根本变化,安全生产、安全生活、社会稳定已成为社会文明和公民生活安宁的重要标志。

      2.安全科学技术和科普水平得到了提高

      安全科学技术在已成为国家一级学科(见GB/T1374.5—1992),表明我国对安全的本质及运动规律有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预测、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安全科技的成果转化为安全防护的设备和产品以及实用的安全工程技术,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增强了公众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学到了事故应急救援、自救、互救、逃生的本领。大众对安全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科技文化知识和技能,有了求知的欲望和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提出了保护自己身心安全与健康的新需求。

      3.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的法制观念不断增强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劳动保护国策的基本内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已深入人心,在国家宪法、劳动法、企业法和地方政府行政法规以及相关的安全卫生标准中都有改善劳动条件,保护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条文,劳动安全卫生的法规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大众的安全科文化水平和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在增强,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保护身心安全与健康,已成为公众保护自己的武器。

      4.优生政策使人们更重视人的安全与健康

      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为人民普遍接受。独生子女在生育、培养、成长和就业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问题,必然成为亿万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求职就业中,那些不安全,欠卫生的职业或厂矿,那些危害性大,事故风险大的地方,将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21世纪∞中国人,特别是独生子女,比任何时期更看重自己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5.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及安全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企业的职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技术能力有下降趋势,统计表明:

      (1)1.4亿职工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约占70%;

      (2)新的劳动者(多数来自农村)主要靠低廉的人力、大量的资源、较长的工作时间进行低效生产;

      (3)受过系统专业教育的职工只占15%~20%;

      (4)国有企业中,技工、中高级工仅占2%~3%。

      很显然,改革开放以来,亿万农民涌向城市,成了低素质而廉价的劳动力,这些低技能、低效率的合同工、临时工、季节工、替换工,多半在最脏、最累、最危险、最不卫生的环境中从事生产劳动,这种用工现状必然会降低职工队伍的总体安全素质,也增加了控制意外伤亡事故的难度。

      在经济建设时期,把安全生产的重点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包括安全技术、安全知识、安全文化素质)的轨道上来,亟待提高劳动者,甚至全民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这是社会文明的要求,也是政府和企业(雇主)不可推辞的责任和义务。

      6.人们更加重视休闲活动的安全与健康

      全国职工已享受每周40小时工作日的权利,无论是职工或是公民均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各自喜爱的活动。由于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范围和领域的不同,学习有关的安全与卫生的知识,掌握自我保安和救护的方法,创造一个安全、舒适、卫生的活动环境已成为大众的急迫需求,例如:安全保健、安全旅游、安全健身、健美、安全休闲活动、安全美容、安全探险、安全娱乐等,也成了安全休闲文化的新内容。增长安全科技文化知识,创造休闲活动的安全文化氛围已成为大众的安全休闲文化新要求。

      7.高新技术风险进入家庭,大众更需要科学消费的安全文化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方便、实惠、享受,同时也带来了事故隐患和风险。由于缺乏安全科技文化知识,例如:不会正常使用家电用品,看不懂说明书,违反操作程序,不了解产品特性或易出事故的地方等,造成了许多意外伤亡事故。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有关人士透露:“在我国,损害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一直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悉,我国每年因家用电器漏电便造成8000多人死亡;而仅在1994年,燃气热水器质量问题又使173人命丧黄泉。1985~1989年5年时间,共发生大的假酒事件11起,不法分子用工业酒精制作假酒致使129人死亡,4966人中毒,33人失明;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造成27人丧命的悲剧更令人触目惊心。此外,交通、旅游、环境污染、娱乐、玩具、药品医疗、化妆品等等,都存在大量不安全和不卫生因素,所有这些无不直接对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构成极大威胁”。

      因此,消费者要学会保护自己,就必须不断提高安全科技文化素质,树立安全健康的消费观。

      8.非工矿生产领域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

      从全国看,每年企业及矿山发生的以外事故,有1.5-2.0万人丧生,而非生产领域的意外事故却有8.0-9.5万人死亡。实际上,人们在生活与生存领域的活动遭遇的事故和灾害(洪水、地震、泥石流、气象等)而危及人民的生命的数字还在增大。根据1998年官方公布的资料,足以说明非生产领域事故而死亡人数远大于生产领域事故死亡人数:1.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7.8万人;2.铁路道口事故死亡人数8402人;3.火灾事故死亡人数2380人;4.自然灾害死亡人数5511人。

      每年因烟花、爆竹、喜庆气球、加电产品、休闲、旅游等意外的伤害事故,保守的估计至少也有1.0-1.5万人不幸死亡。据报道:每年医生用药和自购用药而造成50-100万人的药物伤害,严重的致命死亡。因此,大众的生活、生存及社会活动领域的安全与卫生问题,决不容忽视。大众安全文化及社区安全文化建设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9.安全文化素质教育要从孩童抓起

      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中小学生意外伤害死亡数字十分惊人。每年平均在1.2~1.8万人,其中以交通、火灾、失误、淹溺等为主。这些都是因对安全和自护无知,缺乏最基础的安全文化质量而造成的。

      因此,专家们、老师们都呼吁:安全的意识、思维、习俗,安全防护、应急和自救的技能和知识,应从幼童、中小学生抓起,通过安全科技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提高下一代的安全文化素质具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安全文化能最深刻地影响孩童的思维和行为,能塑造和培养安全的人生观和安全价值观,安全教育能使孩童从小就养成珍惜生命、自律安全的行为和品德,安全教育应该是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内容之一。

      10.安全文化是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基础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IS09000(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体系)、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我国企业也正在推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标准化(OSHMS)。质量一环保一安全与健康问题,其核心是人类的安全、健康、生存的风险问题,也是安全文化、文明生产、社会文明的问题。推行OSHMS标准化,是以保护人的安全和健康为核心,是以安全文化为基础的,也是工业安全文化的重要内容。没有高水平安全文化素质的全体员工的参与和积极响应,没有形成宜人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OSHMS;~以建立的,其绩效也肯定是失败的,更无法实现3个管理体系的整合与一体化。

      11.大众需要安全科技文化

      中国人民正从•‘温饱’’跨入“小康”,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寿命增长,在衣、食、住、行方面更需用安全科技文化充实自己。保护自己。现在,一种自觉追求安全文化、善待生命及保护身心安全与健康的习俗正在形成,具体表现为:

      (1)一切活动中都以追求安全、舒适、健康、长寿为目标;

      (2)喜爱安全、健康的文体活动和休闲、健身、旅游等活动;

      (3)戒烟、禁酒、健美、礼仪、时装等吃、穿、住、行活动均以安全、健美为时尚;

      (4)愿意学会使用消防器材,家庭积极装配灭火器,掌握几种灭火方法和有关灭火常识;

      (5)认真学习急救、互救及逃生方法,参加野外、实地训练;

      (6)学会拨打急救电话(120)、火警(119)、匪警(110)、交通事故报警(122)、障碍台(112)、气象预报台(121)、报时台(117)、查号台(114)等的电话,以防意外事故,临危不乱;

      (7)自觉订阅、购买、学习有关安全、健康、灾害方面的书报,增加防灾知识和信息;

      (8)更新消费观念,愿意买安全、健康、环保型的产品;

      (9)养花、种草、植树、爱鸟、注意公共卫生,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安全健康的美德。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工程项目安全文化建设之探讨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浅谈安全文化建设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