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7

浏览:(90)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关于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安全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是安全生产理论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安全监管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安全文化对于推动社会安全发展所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对安全文化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议上强调:“要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体战略”。吴邦国委员长提出:“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把安全生产的各项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温家宝总理在2006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强化全民安全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舆论氛围”。

        王君局长对安全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在第一次到宣教中心视察工作时,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安全文化建设作为大事抓好。”并在多次会议上对深化安全理论研究,推动安全科技进步,加强安全宣教等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方向。

        安全文化建设得到了各国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印度开展“全国安全日”活动,已持续了20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印尼、泰国每年都组织开展“安全文化周”活动;欧盟各国搞“安全文化年”活动;韩国在总统的倡导下在全国掀起“全民安全文化运动”;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社区安全文化建设”等。

        我们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发展和不断创新安全文化,是我国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石。认真落实总局党组的要求,大力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总局党组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

        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在向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的同时,所创造的知识、理念、意识、法律、习惯、风俗、行为与物态的综合产物。是安全价值观、安全道德规范和安全行为准则。安全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发展这个目标,就必须“两手抓”:一手抓隐患治理,一手抓安全文化建设;一手抓安全重大项目的实施,一手抓全社会安全意识的普遍增强;一手抓经济运行本质安全水平的提高,一手抓全民安全素质的养成。就是一手抓硬件,一手抓软件。

        抓软件就是抓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安全与职业健康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的方针,以安全发展为主线,以安全法规、安全理论、安全科技、安全宣教等为主要内容,以安全观念文化、安全管理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为主要框架,反映人文思想,弘扬人本主义,彰显人性理念,为实现社会的安全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突出人本、尊重人权、关爱人生,是安全文化的灵魂;积极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不断提高生命的质量,是安全文化发展的源泉;性命攸关,国运所系,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这是安全文化的主旋律。

        全面推动安全文化建设,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也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二、安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在总局的倡导和大力推动下,当前我国安全文化建设比较活跃,取得了一些成果,出现了企业安全文化、社区安全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乡村安全文化、军营安全文化等百花齐放的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安全文化建设搞得比较好的地方和单位。如:青岛金沙江社区、北京望京社区、麦子店社区、深圳梅林社区、娄底走马街镇、青岛黄岛电厂、湘潭金庭小学、鸡西杏花矿等等,在行业和地区中都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安全文化的迅速发展,对推动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辽宁铁法煤业集团、山西阳泉煤业集团等单位,坚持以安全文化为先导,以治理瓦斯为重点,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装备和科技为基础,以现场管理为龙头,构建安全精细管理系统,在实践中提炼出各有特点的企业安全文化。大同煤业集团倡导的“爱妻爱子爱家庭,不讲安全等于零”,这种充满亲情的安全文化,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深深地扎根在广大职工的心中。   

        中国民航在长期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探索和总结出“制度使其不能,教育使其不为,重奖使其不怠,重罚使其不敢”的安全管理思路,它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十分明显,形成了具有中国民航特点的安全管理文化。

        鞍山钢铁公司首先提出并一直坚持的“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不仅在冶金行业有很大影响,而且在煤炭、建材、纺织、铁路等很多行业得到普遍推广。“三不伤害”易懂、好记、便行。这种实实在在的安全行为文化,已经成为全国职工安全生产的座右铭。

        太原钢铁公司原是阎锡山1931年建成的老厂。近年来公司十分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坚持以“六大安全理念”为根本,不断完善安全闭路管理体系、使“珍爱生命,我要安全”变成了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将一个属于高危的特钢企业,建成了安全健康的工业乐园。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用“安全文化为企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长春一汽集团致力于“第一汽车,第一安全”;大庆油田推行“进大庆门,做安全人”等等,这些企业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实践,都很好地说明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安全文化对于全面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由于重视安全文化的作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秦山核电站、黑龙江机械厂、咸阳彩虹集团、广东广晟集团等一大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做法和成果,在国际论坛上引起很大很好的反响。

        济南青年湖社区把安全文化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抓手,社区百姓人人参与安全文化建设,人人享受安全文化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我国大陆第一个“安全社区”。

        在国家总局的积极倡导下,会同中宣部、公安部、建设部、广电总局、质检总局、全国总工会、团中央、中国文联等有关部门共同开展的“安全咨询日”、“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万里行”、“送安全文化到基层”、“安全科普知识竞赛”、“生命之歌”征集活动、“百城百万人签名”活动、安全文化国际研讨会、企业安全文化高层论坛、安全生产暨技术装备展览等全国性宣教活动,影响大、范围广、受众多,不但群众喜闻乐见,宣传效果也十分明显。这些工作得到了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社会的赞许,扩大了总局的影响,也树立了中国政府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良好形象。

        近些年,安全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同。但目前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把安全文化建设提高到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以人为本”这样一个应有的高度来认识。相对而言,抓硬件这手硬,抓软件这手软,尤其是抓宣传教育、抓安全文化建设这手软。

        二是在安全文化建设上舍不得投入。用于改、扩、建上项目,容易看到效果,舍得花钱。治理隐患,在高压态势下不得不花钱。但是搞安全文化建设,群众安全意识的增强和安全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过程,不会立竿见影,不能立即显效,看不到“政绩”,就不愿意在这上面投入,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三是发展不平衡。核工业、冶金工业、兵器工业、航天、机械、煤炭、有色、黄金等行业和一部分中央企业;山东、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很多地方,不但搞得早,抓得实,而且效果明显。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和单位,安全文化建设进展很慢,成效甚微。

        三、关于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文化似乎不直接关系国计民生,但却直接关联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行为和气质,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进步。安全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兴盛。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安全文化的国度,将如何实现生产安全,生活安康,人民安乐、社会安定,将如何建成惠及十三亿人口的和谐社会。

        (一)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在总局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安全生产已经取得稳定好转这样来之不易的成效,但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其根本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事故这两大关键因素还没有解决好。经过连续多年的五项专项整治、通过三年煤矿“两个攻坚战”、“隐患治理年”和“百日督查专项行动”等大的举措,解决“物的不安全状态”这个环节,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并取得了成效,但解决“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问题,也就是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人的安全素质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锦涛总书记和家宝总理关于安全文化建设的论述,把安全文化放在民族文化、社会文化的高度,作为实现安全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一项治本之策来认识和实践。重要的是把认识变为行动,从安全价值观、安全文化现象、安全文化心理等深层次上,回答和解决安全生产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安全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到思想宣传工作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总体部署,层层抓落实。第二需要宣传、教育、文化、广电、工会、共青团、财政等有关部门和安监系统的同志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第三需要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广大群众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但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调动广大职工群众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繁荣和创新安全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证。          

        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地方和基层安全文化建设的指导。根据各自不同的历史、经济、文化背景,不同的科技、管理层次和不同的群体,建设具有不同特点的安全文化。

        (三)建议加大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如同治理隐患一样,安全文化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和企业应象重视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一样,支持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将其纳入年度投资计划的盘子中。对安全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更要重“实”。企业在这方面有责任、有能力把自己该办的事情办好;同时,建议国家也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治本之策能够落到实处,这是最经济的投入,也是最必要的投入。

        (四)总结交流推广先进经验。北京铁路局“毛泽东号”机车组,始终坚持用安全文化统领安全工作,“责任制+责任心+基本功=安全”,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使他们又刷新了安全行车500万公里无事故的新记录。浙江桐乡从市情实际出发,从强化宣传、培训、教育入手,全面系统的实施安全文化工程建设,逐渐确立了以“五双”(即:双基、双化、双责、双安、双赢)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桐乡经验”。

        美国杜邦公司安全文化的精髓是:安全责任无处不在,各级领导必须对安全负责任;员工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态度和安全行为;企业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安全管理机制。英国华杜公司坚持“安全拥有高于一切的优先权”。法国巴固公司安全文化的核心是“生命至尊”。正因为有这样的安全文化,才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企业的持续发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更高的层面和更大的范围,宣传推广这些好经验,可以推动我国安全文化更好更快地发展。

        (五)用科技进步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科学技术成果是文化的构成要素。在现代社会,科技作为文化的属性、特点和功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明显和突出,科技是实现文化创新最基本和最活跃的因素。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不但是推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的巨大动力,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强力支撑。恩格斯认为:“自然科学的每一重大发现,甚至是仅仅向前迈出一小步,都会改变唯物主义的形态,改变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本趋势。”当安全科技以安全文化的形式作用于社会文明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就会对人们的思想、精神与道德的升华和行为导向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科学技术是发展和繁荣安全文化的有力保障,是推动安全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因此,加快安全科技进步,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六)加快安全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安全文化产业的发展。安全文化产品和安全文化产业是物态的安全文化。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和社会进步,民众需要高层次的安全文化和更多的安全文化产品。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安全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和劳动保护用品及安全音像、影视、文艺、报刊、网站、等安全文化产品研发、营销、咨询、服务体系;以安全科技书刊为载体的安全与职业健康信息体系;还有一批安全科研院所、学校的科研队伍及相关社会团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和一些中介机构等等,在推动安全生产、建设安全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进一步发展安全文化产品和安全文化产业,也是全面推动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对安全文化产品和产业,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使之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七)加快宣教阵地和宣教基地建设。建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高端媒体中,开办固定的安全专题节目,使安全宣传教育经常化。同时更多地利用教育、培训、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影视、展览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促进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创新。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国办发2006第53号),已经把安全文化建设列为第九项重点工程。在总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规划科技司、政法司等相关部门的帮助指导下,经过近两年的前期工作,已形成了《国家安全生产教育示范基地项目建议书》,并上报总局。“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必将对全国安全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影响。

        相信在总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安全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将对推动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安全文化是根本 安全投入是保障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激发煤炭企业内在动力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