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 - 安全文化基本理论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4

浏览:(82)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之我见 - 安全文化基本理论 ,来自安全文化。

        美国钢铁公司董事长凯里从长期接连不断的事故中吸取教训,把公司的经营方针由原先的“质量第一,产量第二”改为了“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这一方针的改变不但保证了雇员的安全,更给凯里带来了质量和产量的双丰收。“安全第一”的提法也由此诞生了。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自身的生产实践中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企业经营理念,并使之升华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便成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被提上了议程。
        什么是企业安全文化?
        我给企业的安全文化作如下定义∶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用事故教训形成的,并被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简而言之,就是前车之鉴。自古,不懂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的人,到头来往往命运不济,可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对企业生存的意义多么巨大。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意义何在?
        我们说企业兴亡,成在安全,败在事故。企业只有安全生产,才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正是要通过指导每一位员工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来确定“安全就是效益”的科学价值观。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一味追求速度和数量,而有意淡化安全意识的培养,那么,这种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换来的所谓经济效益又能维持多久呢,那不正如沙堆上的堡垒,看似坚固却不堪一击吗!因此,一个企业若想在生产经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踏实,就必须切实认识到“安全是天”的道理,确立目标,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做实做深。
        我们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定下了怎样的目标?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明确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没有动力,毫无目的、随波逐流、盲目行事,终究不会有什么作为。谈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不同的企业应该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目标,但总体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那便是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安全发展观;牢固树立和落实先进的安全管理观;牢固树立和落实长远的安全市场观;牢固树立和落实全新的安全文化观。这简洁明了的四个“牢固树立和落实”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找到了方向,更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工作压上了不轻的分量。四个“牢固树立和落实”读起来朗朗上口,可行起来恐怕举步为坚。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新内容,安全两个字虽然大家都不陌生,但把安全上升为一种企业的文化理念加以建设,在好多人看来似乎有些兴师动众,正是这种思想观念上的不以为然预示着我们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并非一片坦途。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如果说我们缺乏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保驾护航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可以请那些在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走在我们前面的专家学者加以补充、修订;如果说我们缺乏有效的安全监督机制,可以加大奖罚力度,聘请专人加强督导;如故说我们的安全宣传方式收效甚微,可以在日常的宣传教育工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宣传手段,注重情感投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使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而服务的,它们并不能被称之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恰恰是这“安全意识的树立”给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出了个难题。我们说心态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操作者,只有心态安全,才会行为安全,有了行为安全年,才能保证安全制度落到实处。然而,观念的改变可是要花上一大把功夫的。过去多年形成的淡薄的安全意识似乎有些根深蒂固,一些企业的“三违”现象屡禁不止。比如说,一些管理人员在行政行为指向上迫使或诱发本单位职工拼设备、拼体力、违章冒险蛮干;又比如,上级组织安全大检查是帮助下级查隐患、防事故,可下级往往百般应付,恐怕查出什么问题,查出问题便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再比如,“我要安全”本来应是职工本能的内在需求,可现在却变成了管理者强迫被管理者必须完成的一项硬性指标……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在一些企业中,从上到下、从管理者到被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于是,如何将不安全心态“斩草除根”,重新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便成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建设工作道路坎坷,但只要持之以恒,方法得当,前途必定是光明的。
        如何有效进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从企业的角度讲应该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组织专门的人员,专门从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监督、协调、指导服务。以往的安全生产教育多以“我说你听,我打你通”、夸夸其谈摆大道理、家长式的训斥为主;对“三违”的管理更多依赖于批评加处罚。然而,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是事与愿违,不但很难使被管理者提高安全意识,有时甚至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变本加厉。不能否认这样的老式工作方法曾经极具震慑力,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人们的观念变了,没有点与时俱进的精神恐怕是要遭淘汰的。这也正是我们把企业专门机构的安全文化建设工作称之为服务的原因,就是要提醒有关的工作人员,若要革除陈旧而淡薄的安全心态,真正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就要先转变自身的观念,转换自身的角色,由原来的家长、执法者逐步蜕变为富有亲和力的服务者,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争取事半功倍的效果。
        角色转变了,实际的工作方式也应该相应加以调整。首先,作为服务者有义务确保自己的服务对象能够获得最全面、准确并具有时效性的安全文化信息,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切实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脉搏,即时掌握国家最新出台的安全生产法规、与企业相关的行业安全法规以及安全操作规程等;准确把握国家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导向;认真学习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总结出的先进经验。其次,服务者应在工作中发挥想象力与创造性,将原本抽象枯燥的安全信息以最能被接受的方式传达给服务对象,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例如::案例分析,播放录像,方法演示等)势必会帮助企业员工更好地理解安全信息,从而自觉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再次,帮助服务对象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是基础工作,教授必要的安全生产技能才是实质工作。只有让企业员工们在生产意识中要安全,在生产工作中懂安全,才能确保他们在生产过程中会安全。更重要的是保障了小安全,便有了大安全。最后,服务者在热情服务的基础上,也要做到“严格执法”。所谓“严格执法”就是要严密监督,即时发现安全隐患,即时纠正违规操作,按章办事,奖罚分明。
        企业所做的工作和努力,对于安全文化建设的发展来说只能算得上是外因,而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内因便是每一位企业员工。只有我们每一位员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内外因相辅相成,才能保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发展。
          说到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我认为“榜样”与“核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我所讲的“榜样”与“核心”并不是指“以某某人为榜样”“视某某人为核心”,而是说“我就是榜样”“我就是核心”。管理者是企业的灵魂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职工群众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因此可以说特殊的身份地位赋予了他们与身俱来的榜样与核心地位。由于长期处在决策者的位置,管理者们的眼界更广,思路更宽,接受新观念新事物的欲望更强,也更具学习能力,因此,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加强安全文化学习,培养安全生产意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以身作则,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做全员的表率,更应该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号召力,动员全员上下投入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去,使得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对于普通的职工群众来说更应该树立“我为他人作榜样”的信念。管理者的榜样作用是有限的,但如果全员上下人人争做好榜样的话,那榜样的力量便是无穷的。每个员工都把自己看作他人的榜样,明白自己在工作中的每一步操作都是他人学习甚至是模仿的对象,自己的一次违规操作很可能就给他人留下了事故隐患,甚至危及他人生命,这样的事情是谁都不愿看到的,这样的责任也不是谁能承担得起的。正是“榜样”的角色使每个员工心中都多了一份责任感,更树立了想方设法确保安全的意识。除此之外,每一位员工还要树立“我是核心”的信念∶我是家庭的核心,我是企业的核心,家庭没有我会不幸,企业没有我难以繁荣,我不能违规操作,我一定要安全!这种对自己负责、对同事负责、对家庭负责、对领导负责,对企业负责、进而对社会负责的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充当了安全道德观形成的催化剂。
        如果我们每一位企业员工都能深刻理解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与安全生产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在心中为自己定下一个安全文化学习的目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便有了发展的理由;如果我们每一位企业员工都具有争当“榜样”的热情和“我是核心”的自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便踏上了飞速发展的征程!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安全是家的“保护伞” - 安全文化基本理论

    下一篇:安全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 - 安全文化基本理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