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氨中毒职业接触的危害及氨中毒症状诊断治疗预防措施

来源:2021/2/4 11:52:13

浏览:(954)  评论:(1

  • 摘要
  • 氨中毒职业接触的危害及氨中毒症状诊断治疗预防措施

      【理化特性】氨(ammonia,NH3)常温常压下无色,具有强烈辣刺激性臭味的气体。分子量为17.04,密度为0.5791g/L,比空气轻,容易逸出。沸点133.5C,常温下加压可液化。容易溶于水形成氨水(氢氧化铵),浓氨水含有约28%的氨29%,呈强碱性。易燃,自燃点为651C,可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


      【接触机会】合成氨生产。氮肥工业:氨可用于硫胺、硝胺、氢氧化胺、尿素等多种化肥。液氨制冷剂:人工冰、冷藏等。以氨为原料的各种化学工业:生产碱、炸药、医药、氢氟酸、氰化物和有机腈以及合成纤维、塑料、树脂、单宁皮、油漆、染料等有机会接触氨。


    职业病3.jpg


      【毒理】氨容易溶解在水中,对眼睛和上呼吸道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腐蚀作用的氨能碱化脂肪,使组织蛋白溶解变性,分子量小,扩散速度快,通过细胞迅速渗透到组织中,病变向深处发展。氨对人体的毒性反应与空气中氨气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9.8mg/m3,接触45分钟,可识别气味,但无刺激作用70?140mg/m3,接触30分钟时,眼睛和呼吸道不舒服553?700毫克/立方米,接触30分钟,立即咳嗽,刺激性强;1750?4500mg/m3,触碰30分鐘时,危及生命。浓度低时,眼结膜、鼻咽部、呼吸道粘膜充血、浮肿等浓度高时,组织溶解性坏死,严重眼睛和呼吸道烧伤、化学性肺炎和中毒性肺浮肿,呼吸功能障碍,低氧血症,成人呼吸困难综合征(ARDS)、心脑缺氧。高浓度氨吸入后,血氨增高,三羧酸循环受阻。脑氨增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强,兴奋、惊厥等,进入抑制,昏迷、死亡。也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和呼吸急剧停止。


      【临床表现】根据接触浓度和接触时间和个人易感性,临床表现的重量不同。轻者表现为一次性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刺激症状。轻度中毒以气管、支气管损害为主,表现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也可引起轻度喉咙水肿。中度中毒表现为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重度中毒以肺部严重损害为主,可出现肺泡性肺水肿或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ARDS),伴有明显气胸或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可发生中毒性肝、肾损伤。角膜和皮肤会烧伤。


      【诊断原则和等级标准】


      诊断原则诊断和等级标准基于GBZ14-2002.根据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氨气的职业史,以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临床表现,与胸部x射线影像结合血气分析检查和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结果,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类似疾病,可以诊断。


      眼睛或皮肤烧伤:轻、中、重度急性中毒伴眼睛或皮肤烧伤,诊断等级参考GBZ54或GBZ18.


      【处理原则】


      1.治疗原则是预防肺水肿和肺部感染是治疗的关键,同时积极应对眼部灼伤,防止失明。治疗中强调早字,早吸氧,早雾化吸入中和剂,早应用糖皮质激素,早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现场处理:迅速安全脱离中毒现场,保温,静卧休息。彻底清洗污染的眼部和皮肤。氨气遇水形成强氨水会烧伤脸部皮肤,所以在现场急救时不要用湿毛巾盖住脸。


      (2)保持呼吸道畅通:立即清除气道堵塞物,气道堵塞时应立即切开气管,可给予支气管痉挛剂、去泡剂(例如10%二甲基硅油)、雾化吸入疗法的呼吸抑制可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等。


      (3)早期肺水肿预防:早期、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荷尔蒙、希尔巴安碱类药物等,同时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4)合理氧疗法:采用鼻导管低流量吸氧法或面罩供氧。


      (5)积极预防感染:及时、充分、合理应用抗生素,早期给予广谱抗生素,也可联合药物,预防继发症。


      (6)眼部、皮肤灼伤治疗,参照GBZ54或GBZ51.皮肤灼伤应迅速用硼酸液或清水冲洗,尤其要注意腋窝、会阴等湿润部位。眼睛烧伤时,应立即用3%硼酸液清洗,12小时内每15小时30分钟清洗一次,每天剥离结膜囊,防止眼睑球粘连。


      2.其他处理(GBZ14-2002)轻度中毒,治愈后可恢复原岗位工作。中、严重中毒,根据疾病的恢复情况,一般应调离刺激性气体作业。需要劳动力鉴定的人可以参考GB/T16180处理。


      【预防】一般原则概述。氨空气中时间加权平均允许浓度为20mg/m3.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心病、活动性肺结核、严重肝病等明显呼吸系统疾病,不得与氨接触。

    标签:
    职业危害申报平台 职业健康平台 2018年职业病数量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煤油沥青有那些职业危害如何应对?

    下一篇:白电油及正己烷有哪些职业危害应如何防治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