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苯巴比妥

来源:2021/1/9 10:12:29

浏览:(2101)  评论:(0

  • 摘要
  • 苯巴比妥概述。

      名称


      苯巴比妥;鲁米那;Phenobarbitalum;Phenobarbital;Luminal;CAS:50-06-6


    image.png

    图源于网络


      理化性质和常用制剂规格


      白色有光泽的结晶粉。没有臭味,味道有点苦。分子C12-H12-N2-O3.分子量232.26.。熔点174.5~178℃。饱和水溶液呈酸性反应。溶于乙醇、乙醚、碱金属氢氧化物和碳酸盐的氯仿微溶解在水中很少溶解。


      常用制剂规格:片剂0.015g,0.03g,0.1g


      药理学、毒理学介绍


      人(女)口TDLo:46mg/kgLDLo:25272ug/kg/13D-I。儿童口TDLo:10mg/kg。人口TDLo:18mg/kg。人(男)LDLo:6485ug/kg/2W-I。


      鼠口LD50:162毫克/公斤。鼠口LD50:137mg/kg。


      口服和肌肉注射苯巴比适当吸收,迅速分布在全身组织和体液中。脂溶性高低是决定巴比进入大脑组织速度的主要因素,巴比脂溶性低,静脉注射也需要30分钟。


      苯乙烯血浆药物浓度在10~30ug/ml时有效,40ug/ml可能中毒。


      苯乙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剂量过大,可麻醉至延髓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服用催眠剂量的苯乙烯可缩短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次数,延长睡眠时间,但苯乙烯可缩短快速眼动相睡眠,停药后,快速眼动相睡眠可反跳性明显延长,恶梦频发,使患者长期连续服药,产生药物依赖。苯巴比妥的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动物实验表明,可选用抑止脑干上升性网状激动系统,降低脑皮层细胞的激动性,抑止,造成睡眠。苯巴比能引导肝药酶,加快肾上腺皮质激素、地高辛、四环素等多种药物的代谢。同时应用苯巴比妥和这些药物,应增加这些药物的剂量。临床上苯巴比主要用于镇静、催眠和抗抽搐,有时也用于麻醉前的药物。


      接触机会


      癫痫病人、医护人员接触。


      国内主要厂家:


      原料药:上海第四药厂、西北合成药厂、江苏南通药厂


      片剂:上海黄河制药厂,北京第四制药厂


      粉针剂:上海第八药厂


      副作用与急性中毒


      a.服用催眠剂量后,第二天早上出现头晕、困倦、恶心、呕吐、无力等现象,称为宿醉作用。这是因为药物的半衰期很长。


      b.偶尔会引起固定性红斑和剥离性皮炎,是皮肤过敏反应。


      c.催眠剂量的苯巴比能抑制呼吸枢纽,因此严重的肺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脑损伤导致呼吸枢纽抑制的患者无效。


      d.口服6~10g苯巴比妥或静脉注射过多或过快会导致急性中毒。表现为深昏迷、抑制气体、降低血压、消反射、体温过低、震惊等。


      e.长期大量服用苯乙烯可产生药物依赖,包括心理依赖和身体依赖。其原因主要是神经组织适应药物,其次是苯乙烯诱导肝药酶,加快药物本身的分解代谢。药物依赖者突然停药,会出现失眠、兴奋、焦虑、焦虑、颤抖、抽搐等症状。


      处理


      a、对于被怀疑是苯巴比妥急性中毒的患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血浆药物浓度测量,例如超过40ug/ml即可精确诊断。


      b、口服药物的时间估计在3-5小时内,应该洗胃。


      c、采用对症和支持疗法,保持呼吸和循环功能。


      d、碳酸氢钠溶液可输入4%,碱化血液和尿液,加速苯巴比的排泄。


      e、对抗苯巴比妥急性中毒最有效的药物是美解眠,该药中枢兴奋作用快,维持时间短,但用量过大或注射过快会引起抽搐。剂量:针剂,50mg/10ml,用5%葡萄糖液稀释后,每3-5分钟静脉滴注50mg,直至病情得到改善。


      f、血液透析加快药物排泄,解毒效果更好。


      g、依赖药物的患者应送往精神病院或药物戒断中心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江明性,小编。药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106~1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两个部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医药理学编制组,编制。医疗药理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5~131.


      [4]DaviesDM。TextbookofAdverseDrugReactions。3ed。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85:415,524,525,567.


      [5]徐叔云,小编。临床用药指南。安徽科技出版社,1989:254~257.


      本内容全网采集,著作权归原著作者所有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汽机车间安全工作总结

    下一篇:爆炸性物质的分类、分级和分组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