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要建构国民自救互救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6

浏览:(79)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要建构国民自救互救安全文化教育体系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在防灾减灾这场悲壮的人与自然的较量中,人性如建筑一般经历了破碎与再组合。灾害虽可抹掉一切城市的痕迹,但人类及其人性的力量最终会全面凸现出来,会升华起对生存与生命意义的全新认知。

        继2008年初南方的雨雪冰灾灾害及“4•28”列车倾翻事故后,5月12日下午,发生在四川汶川的8.0级强震再次撼动了中华大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性显露无遗。我们在一方面大力倡导众志成城抗灾、历经百难不倒精神的同时,还要承认,迄今掌握科技和物质力量的人类仍然无法避免突发性的自然巨灾。

      多难兴邦、防御优先都在告诫国人,要从一次次灾难中警醒,如果早有准备,早做预防,早锤炼起防灾减灾、自救互救的能力素质,就能在每一次劫难到来时,有应对之策。在汶川灾民与全国同胞共度灾难的关键时刻,写作本文旨在从安全预防文化上向国民讲述一种应急文化建构的思路,其含义不仅是鼓舞灾区公众积极应对灾难,也是告诫各级管理者必须在平时加大防灾减灾安全文化教育的力度。

      唐山大地震联想及再反思

      32年前的7月28日,中国唐山发生了7.8级大地震,顷刻之间24.6万人丧生,一个百万人口的工业化城市化为废墟。对于中国唐山大地震,国外学术界一直认为是20世纪人类最为惨烈的自然巨灾。但在我国,虽然一个个叫“震生”的孩童已步入而立之年,但客观地说,人们能有所记忆的仅仅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时钱钢先生发表的报告文学,而在其后年份的“7•28”,多数媒体对这样一件大事却基本上保持了令社会各界十分尴尬和有害的沉默。面对日渐频发的事故灾难,我们已经一次次反思,但发现最弱的却是对国民安全文化教育欠缺的足够认知。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100万人口的城市顷刻间化为乌有。同样,2004年,全国有100万个家庭因事故遭遇不幸。2005年6月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公布了一组惊人数据:2004年全国GDP达到13.6万亿元,同时也有13.6万人死于事故,1亿GDP死亡1人。全国人口有13.2亿人,也即每1万居民中就有一个人死于事故。2004年有70万人因事故伤残,再加上职业病造成的影响,2004年因事故伤亡的就达100万人,也即一年中有100万个家庭因事故导致不幸。

      两个100万!无论是不可抗力的地震灾害,还是掺杂了众多人为因素的生产事故,生命在它们面前都显得软弱无力。但同样显得软弱无力的,还有我们对国民的安全文化教育。

      我们不妨对中外公众安全文化教育作一下比较。

      中外公众的不同生命价值观。西方人“惜命如金”、“珍视健康”;中国人推崇“不怕苦,不怕死”,人的安康往往置于“事业”之后,不少事故源于“要钱不要命”。

      中外公众的不同行为文化自律性。西方人遵守安全规章制度表现出自觉性及自律性,强调保障安全是人的权力;中国人从古人至今,更多地强调用典范的影响力来影响行为,此种方式极不适宜现代城市化的生活方式,是频发“三违”现象的文化基础。

      中外公众的不同的“生命文化”原则。西方人“生命第一”的文化原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中国人过多地宣传了“国家财产第一原则”,所以与“应急避险权”所主张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原则格格不入,不过,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制定的“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的决策,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这方面的长足进步。

      中外公众的不同安全技能观。西方人比如美国早在1985年就组建了社区救灾反应队,美国国家防火协会经常组织北美统一的火灾“大逃亡”训练活动;中国人现在还停留在对安全警钟的认知上。2003年“非典”至今,全国共举办过几十万人参加的近千次各类防灾演习,但每每事故惨剧暴露出的问题还都是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产品上的问题。它告诫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系统地开展公众安全文化教育。

      大地震给人的顿悟是如何高举“科学减灾”的旗帜,客观地对灾情完成从预警、防范、救援、抢险、恢复生活全过程;大地震使我们深感,人是渺小的,但在与灾害的抗争中,人又是伟大的和能有所作为的。在防灾减灾这场悲壮的人与自然的较量中,人性如建筑一般经历了破碎与再组合。灾害虽可抹掉一切城市的痕迹,但人类及其人性的力量最终会全面凸现出来,会升华起对生存与生命意义的全新认知。

      城市安全应急文化教育的基本问题

      建设安全文化思想的提出,使人类在实现安全生存和保障城乡安全的行动中,又增添了新的策略和方法。安全文化建设除了关注人的知识、技能、意识、思想、观念、态度、道德、伦理、情感等内在素质外,还重视人的行为、安全装置、材料、环境等外在因素和物态条件。在人类社会的安全策略、思路、规划、对策、办法具体行为过程中,用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来指导其意义在于:

      (1)从安全原理的角度,在“人因”(人的因素)问题的认识上,具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预防事故所采取的“人因工程”,在其内涵的深刻性上有新的突破。如过去我们认为人的安全素质仅仅是意识、知识和技能,而安全文化理论揭示出人的安全素质还包括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即安全文化对人因安全素质内涵的认识具有深刻性的意义。

      (2)要建设安全文化,特别是要解决人的基本人文素质的问题,必须要对全社会和全民的参与提出要求。因为人的深层的、基本的安全素质需要从小培养,全民的安全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就使得对于实施安全对策,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安全目标,必须是全社会、全民族的发动和参与。

      (3)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的内涵,既包含安全科学、安全教育、安全管理、安全法制等精神层和软科学的领域,同时也包含安全技术、安全工程、安全环境建设等物化条件和物态领域。

      建设城市安全文化的目的是提升社会和全民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人类的安全生存水平及保障能力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在人的安全素质中,安全观念文化是最根本和基础的,而领导者和决策者的安全素质又是重中之重。因为安全观念文化是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的根本和前提。政府管理者在现代城市应建立的安全观念有: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安全也是生产力的认识观;安全表征人类生存质量的效益观;安全具有综合效益的价值观;设置合理安全性的风险观;人与环境协调的系统观;本质安全化与预防为主的科学观;遵章(法)守纪的法制观;珍惜生命与健康的情感观等。

      安全文化的建设范畴

      安全文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包含的对象、领域、范围是广泛的。也就是说,安全文化的建设是全社会的,是“大安全”的意思。因此,它要求我们要从更大范围来认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范畴可从如下角度划分,从文化的形态来说,安全文化的范畴包含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安全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精神层,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是安全文化的制度层,安全物态文化是安全文化的物质层。

      实践证明,当前最缺少的是培育安全应急的执行力文化。执行力文化,是保障安全有效执行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财富》杂志认为:“70%企业失败的原因不是缺乏好的战略,而是缺乏有效的执行。”执行力文化反映品质,体现价值观,决定成败。安全文化培育执行力,就是培育安全应急管理的权威。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讲到大工业生产的权威问题时提出:进门者请放弃一切自治!在现代化工业链生产过程中,必须服从企业的纪律、规章和制度,不能自治,这是工业化大生产对每一员工的要求。将执行力融入企业文化中,就是要培育一大批执行型的各级管理者,培养全员的执行理念。

      安全的执行力文化必须从严抓起,要做到严密实施,严厉检查,严肃奖惩,严格落实,离开了“严”字,再好的机制也是一纸空文。要加大违章的处罚力度,使其不敢违章,不敢违规,安全管理宁听骂声,不听哭声。要用铁的手腕,铁的纪律,铁的面孔来抓安全生产,做到规范管理、标准作业、遵章守纪、奖惩分明,防止执行力层层递减,形成“教育使其不为,制度使其不能,奖励使其不怠,严惩使其不敢”的安全文化氛围。

      在此笔者特别认为,国际组织强调的防灾救灾的“自救、互助和公众帮助”三原则十分正确,因为自救意味着每个人要帮助他们自己,互助意味着当地社区要帮助其居民,而公助则更多地体现在要有系统化的安全策略之中,它可能不是及时的,但往往体现了最重要的安全文化政策及方针。

      该如何展开国家层面大灾、巨灾的“国难”纪念?面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1998年米奇飓风(死亡近2万人)、2004年印度洋海啸(死亡20多万人)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虽人类正探求更准确的预报手段,但对于下一次灾难何时临头,下一次大灾是什么尚说不清楚。因此,中国极有必要从现在起认真研究每一次“国难”日的纪念活动。笔者以为,在确定并设立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同时,要抓住每一次大灾时机,做深做透国民的安全文化自护教育活动。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塑造安全文化,提升安全绩效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大力推进供电企业的特色安全文化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