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端午、屈原和安全文化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19

浏览:(84)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端午、屈原和安全文化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前几天,北京台播出了个关于端午节的谈话节目,其中一位现场嘉宾在谈及“端午节由来”时,道出了一个让我很吃惊的观点:端午节早在屈原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跟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难道说,楚人发明那香喷喷的粽子,并不是因为要喂饱汨罗江里的鱼虾,以此保护屈大夫的爱国之躯?或者粽子根本不是楚国人发明的?这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竟然是编造出来的“美丽谎言”?带着这些疑问,我从网上搜索了大量资料,有关端午节起源的传说竟然不下十余种,比如“纪念伍子胥说”、“纪念孝女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 

        据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考古专家的考证,端午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这一说法,更具科学性和真实性。但让人费解的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占据主流地位的却是后人杜撰的“纪念屈原说”。也许是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放之四海而皆准,让王侯将相及平常百姓都“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吧! 

        且不论端午节起源的真伪,但有一点千真万确: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比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缅怀屈原的伟大爱国精神等等,影响了一代代中国人。千百年来,它没有随着王朝的更迭、时代的变迁而消融,反而今天,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社会更加受到重视——端午节已成为国家法定假日。 
      
        看来文化可以“杜撰”!安全文化也应该可以! 
      
        在我们接触过的客户中,有些人刚开始反对咨询公司为其企业提炼“安全理念系统”、编纂“安全故事”。他们认为企业的安全文化应该自然形成,包括价值观在内的安全理念系统也应当由本企业的员工自己总结,而不可以“编造”出来(咨询业内多称之为“设计”)。他们觉得,“编”出来的文化一定是“伪文化”,不会得到认同,更不会拥有长久的生命力。 
      
         “无为而治”的确可以创建一种企业安全文化,因为“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文化”!但那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同样是一句“安全第一”,有些企业只是将它作为一句宣传的口号挂在墙上,任由风吹雨淋,每年6月换一次;有的企业则将它融入制度和工作流程里,严格执行“加班不能超过2小时”、“一车只能装运多少吨货物”等规程;某些企业还将它编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或案例,让员工观看、表演或换位体验。 
      
        一个企业的安全文化及理念体系能不能得到理解、认同,并最终固化为一种行为模式,取决于文化本身的内涵是否科学、丰富、前瞻,以及文化传播的方法和效果(相关内容请参看拙作《切莫让安全理念成为一句空口号》,刊登在本刊08年第二期)。至于安全理念及文化模型是谁设计的,这并不重要。 
      
        没人知道究竟是谁首先、出于何种目的将端午节与屈原挂上钩,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绝佳的“创意”,流传千年就是明证。试想,端午节如果没有打上了屈原的烙印,缺少“赛龙舟”、“吃粽子”、各种官方或民间的祭拜仪式制造气氛,它很可能就如同“田生日”、 “送穷日”、“重阳节”等其他古老节日一样消失或淡化。 
      
        “赛龙舟”、“吃粽子”让端午节更加生动和易于流传,安全文化传播同样需要“设计”一些“形式上”的内容。比如安全承诺宣誓仪式、知识竞赛、个性化安全环境布置、建议征集、公开的安全绩效考评与颁奖、各种形式的宣传载体等等,当然这并非安全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在安全文化建设时,企业如果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对文化内涵及传播方式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些巧妙、简洁、具有感召力或人性化的方式,持续不断地加以推动,这样才有可能缔造出像“端午节”一样流芳百世的安全文化。 
      
        (另据网上消息: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这为我们保护“本土文化”敲响了警钟。)

    来源于雷海波先生的个人博客 http://culture.anquanren.com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安全生产要依靠安全文化建设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积极预防的企业安全文化的培育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