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卢瑟福散射与外周血细胞的放射效应

来源:职业病网2020/4/11 13:51:00

浏览:(533)  评论:(0

  • 摘要
  • 带电粒子被核的库仑场的散射叫卢瑟福散射。

      卢瑟福散射

      

      带电粒子被核的库仑场的散射叫卢瑟福散射。

      

      1911年卢瑟福用a粒子轰击极薄的金箱,发现大多数a粒子受到小角度散射,少数a粒子受到大角度散射。为解释此实验现象,卢瑟福提出原子的核模型,并用经典力学推导出质量为m1、电荷为Zie、速度为v的带电粒子,被质量为m、电荷为Ze的核的库仑场散射时,在质心系中散射的微分截面为:

      

      0.(0) ZeZze2 1

      

      2H24sin2

      

      式中:=mm2—折合质量。

      blob.png

      外周血细胞的放射效应

      

      急性放射损伤时,外周血细胞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明显的规律性变化,称之为外周血细胞的放射效应。这种效应在放射损伤的诊断和治疗上有重要意义。受到一次大剂量照射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如下:

      

      1.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大剂量照射后白细胞总数的变化主要取决于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其变化可分五期,(1)初升期:照后数小时至数日内,中性粒细胞升高。(2)初降期:升高后又急剧下降,持续至照后9天左右。(3)暂升期:约在照后10~20天出现,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一时性升高,系由造血干细胞暂时性增殖所造成。(4)再降期:约在照后20~30天,系因干细胞及其子细胞波动性增殖后又自行消失所致。

      

      (5)恢复期:约在照后30~45天开始,干细胞恢复持久性增殖。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变化有:巨大型细胞、核分叶过多、胞浆毒性颗粒、胞浆及核空泡变以及核固缩、核碎裂等。出现这些变化的细胞机能已基本丧失。

      

      2.淋巴细胞的变化大剂量照射损伤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数很快降至最低值,达正常值10%以下。到恢复期才缓慢上升。在形态上可出现核固缩、崩解和碎裂。

      

      3.血小板的变化 大剂量照射后初期血小板数无明显变化,但极期前可降至正常值的10%左右,故可发生严重出血。形态变化可见固缩型血小板,伪足消失,致密体(携带5-羟色胺)减少,p颗粒膨胀、液化,a颗粒空泡化等。

      

      长期小剂量照射时,初期中性粒细胞数波动不稳定,淋巴细胞增多,血小板也时高时低;抑制期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均明显减少;代偿期中性粒和淋巴细胞波动性减少,而血小板则波动性上升;终末期三者均严重减少或消失。在长期小剂量照射后,血细胞的变化并非最敏感的指标。

      

      此外,全身一次照射零点几至2Gy(数十至200rad)左右,或长期小剂量照射后,均可发生外周血放射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radiation eosinophilia)。


      文献下载:卢瑟福散射与外周血细胞的放射效应.docx

      相关阅读:半影区与卢瑟福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半影区与卢瑟福

    下一篇:外照射与加速器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