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氰化物中毒原理及氰化物中毒后遗症有哪些

来源:2021/2/22 16:14:08

浏览:(2300)  评论:(0

  • 摘要
  • 在镀铜、锌、银、金、铜合金和退镀中,氰化钠、氰化钾、氰化亚铜、氰化锌、氰化银钾和氰化金钾等氰化物被广泛使用。

      氰化物中毒的原因


      在镀铜、锌、银、金、铜合金和退镀中,氰化钠、氰化钾、氰化亚铜、氰化锌、氰化银钾和氰化金钾等氰化物被广泛使用。


      氰化物粒子、粉末和含量溶液,酸和湿气分解容易中毒的氰化氢气体。含氰电镀槽的配置、含氰废水的排放和通风管道有缺陷的话,可能会产生氰化氢。例如,含氰电镀槽与酸铜槽、酸洗槽、铬槽等酸性物质的距离过近的含氰污水与酸性废水混合排出的含氰废气与酸雾共用通风装置的零件表面的酸性物质不清洗就进入含氰电镀槽,以上情况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为事故的发生埋下危险。氰化钠和氰化亚铜的溶解过程是相互反应的,操作不,释放的热量急剧上升,沸腾,分解产生氰化氢和氰化气,含氰化液溢出。含量电镀槽的工作温度过高,电流密度过大,也会导致氰化物分解扩散。


      由于氰化物使用不当、通风不良、管理不善,工作场所产生大量氰化氢气体,造成急性中毒,最终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例如,2003年10月,浙江温州某刀具公司发生中毒事故,该公司在检查废水处理设施时,检查人员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进入深度4.5m的恢复反应池内发生中毒,盲目救援,先后5人进入池内,最终4人死亡,1人受伤,事故扩大。事后检查发现池内氰化氢等气体浓度严重超标。


    职业病3.jpg


      氰化物中毒如何处理?


      1.接触通道


      氰化物可以通过呼吸道、皮肤和眼睛接触、进食等方式侵入人体。所有可吸收的氰化物都可以通过肺吸收。氰化物经皮肤、粘膜、眼结膜吸收后,会引起刺激,出现中毒症状。大多数氰化物可以立即通过胃肠吸收。


      2、中毒症状


      氰化物中毒者的初期症状表现为脸部发红、心脏过快、呼吸急促、头痛、头晕,然后出现不安、木僵、昏迷、窒息,出现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最后心脏过慢、血压急剧下降、死亡。急性吸入氰化氢气体,主要表现为眼、咽、喉粘膜等刺激症状,高浓度立即死亡。口误服氰化物后,主要表现为流口水、恶心、呕吐、头晕、额头疼痛、无力、胸闷、心悸等,呼吸困难、意识不清或昏迷,严重者抽筋、大小失禁,最后死于呼吸麻痹。大量摄取氰化物,可在几分钟内停止呼吸和心跳,引起闪电型中毒。


      3、应急处理


      (1)救援人员个人防护


      如果怀疑救援现场有氰化物,救援人员应穿连衣式橡胶布防毒服,戴橡胶耐油手套的呼吸道防护可以使用空气呼吸器,如果可能接触氰化物蒸气,应该戴自吸过滤式防毒口罩(全面口罩)。现场救援时,救援人员必须防止中毒者污染的皮肤和衣服二次污染自己。


      (2)患者救护


      立即将中毒者转移到污染区。检查中毒者的呼吸是否停止,如果没有呼吸,就没有人工呼吸的脉搏,必须立即恢复心肺。必要时,向中毒者提供纯氧和特效解毒剂。复苏中毒者时,必须确保中毒者的呼吸道不堵塞。中毒者呼吸困难时,可进行气管插管。如果中毒者无法进行气管插管,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环甲软骨切开术。


      (3)患者去污


      所有接触氰化物的人都必须进行除污操作:


      ①应尽快脱掉被污染的衣物,放入双层塑料袋中,同时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和头发至少5分钟,在冲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眼睛。


      ②皮肤或眼睛接触氰化物时,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5分钟以上。戴隐形眼镜容易取下时,应立即取下,困难时可向专家求助。


      ③口服中毒时,插入胃管,尽快服用活性碳,洗胃液和呕吐物必须单独隔离保管。


      (4)解毒治疗


      中毒者应立即辅助通风、给予纯氧,并做动脉气血分析,纠正代谢性酸中毒(PH7.15时)。轻度中毒者只需提供护理,建议中毒者或重度中毒者参考以下疗法:


      ①紧急治疗:紧急情况下,救援人员首先将亚硝酸异戊酯1~2根(0.2~0.4ml)放入手帕或纱布中压碎,放入患者鼻孔,吸入30秒,间隙30秒,重复2~3次。几分钟后可重复一次,总量不超过三次。亚硝酸异戊酯具有较高的挥发性和可燃性,使用时不要靠近明火,同时注意防止挥发。


      救援人员应避免吸入亚硝酸异戊酯,防止头晕。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氰化氢毒性及氰化氢中毒预防措施

    下一篇:人体静电是导致乙炔爆炸事故的首要原因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