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中毒症状及预防治疗措施

来源:2021/2/22 8:50:55

浏览:(2103)  评论:(0

  • 摘要
  •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模仿天然除虫菊化学结构的合成农药分子由菊酸和酒精两部分构成。本类农药杀虫谱广,药效高,对哺乳类动物的毒性一般较低(对水生动物的毒性较大),环境中残留时间较短。目前我国使用氯菊酯、杀虫菊酯、嗅氰菊酯、甲醚菊酯、氯氰菊酯等20种。

        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模仿天然除虫菊化学结构的合成农药分子由菊酸和酒精两部分构成。本类农药杀虫谱广,药效高,对哺乳类动物的毒性一般较低(对水生动物的毒性较大),环境中残留时间较短。目前我国使用氯菊酯、杀虫菊酯、嗅氰菊酯、甲醚菊酯、氯氰菊酯等20种。


        1.理化特性


        本类农药绝大多数为粘稠油状液体,呈黄色或黄褐色,易溶于多种有机溶剂,不易溶于水,多数不易挥发,在酸性溶液中稳定,遇碱易分解失效。拟除虫菊酯有很多异构体,可分为1型(含氰基如氯菊酯)和II型(含氰基如嗅氰菊酯)。目前用II型的比较多。根据结构类型,可分为顺式和反式异结构。根据旋光性,有右旋和左旋的区别。


        2.毒理


        常用的除虫菊酯毒性一般为中等毒或低毒,职业除虫菊酯中毒常由皮肤吸收和呼吸道吸引。


        拟除虫菊酯类化合物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在肝酯酶和混合功能氧化酶的作用下,经水解、氧化,其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硫酸、谷氨酸等相结合,水溶性产物随尿排出。


        中毒机制:除虫菊酯具有神经毒性,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一般来说,它与神经细胞膜受体结合,可以抑制改变受体透过性的Na/K-ATP酶、Cal-ATP酶,也可以抑制膜内外离子运输平衡失调,引起神经传导阻滞的另外,还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的钠通道,使钠离子通道的m闸门关闭延迟,最终化延长。


    职业病4.png


        3.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职业除虫菊酯中毒是由皮肤吸收和呼吸道吸收引起的,主要表现为


        ①皮肤、粘膜刺激症状多出现在接触后4~6小时。流泪、眼痛、怕光、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浮肿等,也有呼吸道刺激症状的患者。脸部皮肤和其他露出位置的瘙痒感,有蚂蚁走路、烧灼、紧张感,也有粟粒样的丘疹和泡疹。


        ②全身症状头晕、头痛、恶心、食欲不振、无力等,出现唾液、汗水、胸闷、精神衰退等。沉重的人可以呕吐、烦躁、视力模糊、四肢肌肉颤抖等。有些患者瞳孔缩小,但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轻。有些患者体温轻微上升。严重中毒者可以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2)慢性中毒


        长期接触低浓度除虫菊酯,是否引起慢性中毒,需要观察和研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人类发生慢性中毒。


        (3)变态反应


        除了皮炎,三角梅还可以引起枯草热这样的症状,还可以诱发过敏性哮喘等。


        除虫菊酯与有机磷农药混合时,可产生增毒作用。临床表现具有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和拟除虫菊酯中毒的双重特征,但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特征明显。


        4.诊断


        中国现行职业除虫菊酯中毒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1510-89)


        (1)诊断原则


        根据短期内密切接触大量拟除虫菊酯的职业史,出現以神经系统兴奋异常为主的临床表现,结合现场调查开展综合性剖析,排除有类似临床表现的别的病症后才可以确诊。尿中除虫菊酯的原形和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接触指标。


        (2)诊断和等级标准见教材P130.


        5.处理原则


        (1)立即脱离现场,皮肤污染者应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彻底清洗。


        (2)观察形象应立即脱离接触,严密观察。


        (3)急性中毒以对症治疗为主。重度中毒者应加强支持疗法。


        6.注意事项


        (1)参照有机磷农药。


        (2)除虫菊酯作业者应在就业前进行体检。常年作业人员每年体检一次。季节作业人员,作业结束后进行一次体检。


        (3)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暴露部位的慢性皮肤病和严重过敏性皮肤病史者不应接触除虫菊酯作业。

    标签:
    职业病预防体检中心 职业病危害预防 职业病预防措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钠的职业安全健康防治措施

    下一篇:镍接触存在哪些职业危害如何防治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