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所在位置:首页>职业病>防治

文章详情

噪声,振动的职业病防治措施

来源:2021/2/5 11:26:12

浏览:(854)  评论:(0

  • 摘要
  • 噪声,振动的职业病防治措施有哪些?

      噪声职业危害防治


      噪声是指各种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声波无规律地杂乱组合,波形呈无规律变化的声音。但是,现在广义上的噪音是指人们不需要的、讨厌的干扰作用的声音。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声音都可以称为生产性噪音或工业噪音。主要包括机械噪声、流体动力噪声和电磁噪声。


      噪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分为特殊作用(对听觉系统)和非特殊作用(对其他系统和器官的作用)。人耳对噪音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噪音强度过大,接触时间过长,接触工人听力下降,噪音性耳聋。另外,噪音对接触工人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有一定的影响,影响人的健康。


      噪音的预防和保健措施主要包括


      1.认真落实《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工业企业噪声卫生标准大部分从保护听力出发,也就是说工人在这种强度下反复接触噪声,不会对语言听力产生明显的影响,这种标准只能保护大部分人,不包括敏感人群。《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l2002规定,职场工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音8小时,噪音级卫生限制为85dB(a)。对于操作人员每天接触噪声不足8h时,可根据实际接触噪声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噪声级卫生限值增加3dB(A)原则,确定其噪声级限值,但最高限值不得超过115dB(A)。


      2.控制消除噪声源


      将噪音源放在现场外或隔离,立即检查机械,使用防止零件松动引起的噪音的吸音材料作为现场的屋顶、内壁降低现场内的噪音。同时,根据不同的方法控制噪声传播和反射,如利用消声器消音,关闭声源,阻止噪声传播。


      3.加强宣传教育,注意个人防护,做好职业病防治


      个人防护主要保护听觉器官,长时间接触噪音的工人应佩戴耳塞、耳罩等,耳塞、耳罩的佩戴常常使工人产生不适感,加强技术创新,开发舒适、美观、有效的防护用品,使员工使用方便。


      4.职业体检


      体检包括上岗前检查和定期检查。上岗前检查是为了获得听力的基础资料,对于患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疾病者,禁止参加强接触噪音的工作。从事噪声作业半年内进行听力检测,发现有明显的听力下降者应尽早调离噪音作业,以后应坚持每年定期检测,尤其是努力检测,观察听力变化,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合理安排劳动休息


      为了减少工人持续接触噪音的时间,实行工作场所的休息制度,经常检查工作场所的噪音状况,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状况和效果,鼓励员工合理营养,积极锻炼身体,提高抗病能力。


    image.png




      振荡职业病防治


      震荡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以中心位置为准,呈现往返震荡现象。小强度、低频率的振动提高了机体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的兴奋性、代谢提高和活动能力,是有利的刺激,但振动频率提高,强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导致疾病的损失。


      局部振动引起身体疾病的主要表现是局部振动疾病,以末梢血管痉挛为主的一系列症状或雷诺式综合征。全身振动是由振动源(车辆、船舶、重型振动机械)通过身体的支撑部位(下肢、腰臂部)将振动传递到全身引起振动反应的振动,多为低频、大振幅振动,长时间接触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变化,表现为腿脚疼痛、下肢疲劳和感觉异常,有时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头晕、呼吸浅表和血压下降等现。


      为了减少长期接触振动对工人健康的危害,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振动作业应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卫生标准,不断改进工艺流程,尽量减少手和身体直接接触振动体,防止手部受到冷风侵袭,因寒冷对振动有联合作用。


      2.合理安排员工的劳动和休息,制定工作场所的休息和定期交替工作制度,在冬天的室外工作场所设置暖气休息室,根据保健水平和要求限制接受总时间。


      3.对接振动工人配置防振保温手套、防寒服装,加强上岗前及工作后定期检查,办理有职业禁忌证人员,早期发现受震动损伤工作人员,采取适当防范措施,及时治疗振动病人员。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这些职业病需要引起重视

    下一篇:预防职业中毒不可掉以轻心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