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公众安全文化教育应培养纪律意识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6

浏览:(91)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公众安全文化教育应培养纪律意识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一、城市灾难“健忘症”要不得

        松花江两岸,每至寒冬,雾凇长垂,晶莹剔透,婀娜多姿。在人们的记忆中,吉林市给我们的印象是那般美好——北山公园、丰满水电站、陨石雨……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国人开始为这座美丽的江城曾经遭受过的灾难而感叹不已,若干年前,一场无情的大火吞噬了这座城市的一座博物馆,使大量珍贵的远古恐龙骨架化石付之一炬。如今,令人震惊2004年“2.15”特大火灾又在这座城市的一座百货商厦肆虐,造成53人惨死的又一人间悲剧!

        尽管媒体报道说,这场大火发生后,当地省市的有关领导已向广大群众表示道歉,有关部门已经开始反省“问责”制度落实得如何。但是,当一遍遍地反复浏览报纸、网页,除了看到大量的有关这次火灾各种消息外,却没有发现有一篇反思前后两场大火的文字,心却不由得凉了一半。看来若干年前发生在吉林市博物馆的那场大火,已被许多人忘记了,这座城市在那场火灾后并没有“长了记性”,也没从中吸取了什么教训。都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但一旦大难临头时,又有多少人能记得我们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相同的灾难?这是一种病,想来想去,索性将其称之为“城市灾难健忘症”!因为农村地广人稀,即使出了什么大事,也不像城里传播得快,又因为许多灾难偏偏都集中在城市里。

        “城市灾难健忘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灾难驾到,感慨万状:灾难消遁,记忆全无;空谈预防,不舍一金。换句话说,就是平日里不记得一座城市曾经发生或有过的灾难,不吸取曾经以血换来的诸多教训,使得没有多长时间又有相同的灾难来临,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极大损失。应该说,许多自然灾害固然难以预料,但是许多人为造成的灾难却是可以提早预防的,就看这座城市是不是平日就有了准备,市民是不是都成为“有心人”,而有关主管部门也是不是在灾难未来之时舍得花些本钱,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予以抵挡和防范。客观地说,现在这种“城市灾难健忘症”仍比比皆是,好好地查访和观察一下你周围的各种灾难隐患,你不能不感到心惊胆战!有了病就得下决心去治。“城市灾难健忘症”并非是不治之症,而是有办法治愈的。至于治疗措施也不外有三:一是时常“忆忆苦”,告诫人们记住这座城市过去所经历的各种“天灾人祸”,培养一种应有的灾难忧患意识;二是“思思甜”,多算算防范灾难所能带来的诸多好处,鼓励有关部门舍得花大本钱投资,以防患和减灾。对每个家庭来说,花点钱购买一个消防灭火器,并不是一件难事,这件事不能光鼓励,有时还得来些硬措施!第三个措施最难办也最重要,就是要采取一切必要的实际措施。各级政府那就请你腾出位置,让愿意有作为的人去大胆地干事,使其有所作为。反之,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犯罪,贻害无穷!

        二、博物馆防灾应早做预案

        2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北京密云群众在元霄晚会上,发生人群拥堵踩踏事件,造成37人死亡,15人受伤,这是1949年以来罕见的特大事故,震惊了京城。人命关天!这件事对于公共场所安全的管理又一次敲响了警钟。由此,我们也再一次将眼光投向博物馆。作为公共开放场所,博物馆对于安全工作还是很重视的,特别是在防火防盗方面,许多博物馆都达到了风险等级标准。除了防火防盗外,博物馆安全管理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保障观众的安全。观众安全涉及的方面有:

        1、博物馆设施:道路、电器等不合规范造成伤害。

        2、突发事故:观众中间可能发生的打架斗殴、恶意挑衅以及恐怖活动。

        3、人满为患:这种情况可能发生在火爆大展、节假日、免费开放日等,观众如潮,很容易造成拥堵踩踏,如密云事件那样招致伤亡。

        长期以来,在博物馆安全管理上,对“本位安全”比较注重,强制博物馆本身文物安全,对于防火防盗有较好的制度安排。在总结评比上,安全月、安全年,也多半指此。而对于人的安全,对于观众的安全则少有关注,意识比较淡薄。近些年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观众的权利保护,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博物馆开门迎观众,不仅要满足其精神文化上的要求,还要保障其在馆内的人身安全,这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观众持门票进博物馆,从法律上讲,博物馆与观众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合同关系,保障观众的人身安全,应是这合同的应有之义。因此,博物馆的责任是法律规定的。那么,可能有人要问,实行免票参观的博物馆,是否可以“免责”呢?博物馆是国家公益事业,观众是纳税人,博物馆的费用,从根本上讲,纳税人已先行支付了。但由于国家还不富裕,博物馆经费不足,卖票收费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有些地方财政情况好转,加大了对博物馆的投入,可以让观众免票参观了。应该说,观众参观的费用是由政府财政“埋单”了。如果说,观众买票参预与博物馆形成的合同关系是“显性”的,那么免费形成的合同关系则是“隐性”的。博物馆在保证观众安全上,无论什么情况,都是不可以免责的。如何保障观众安全、博物馆要有完备的规章制度。在设施建设上,要有完好的“绿色通道”,在有可能发生意外事故的地方,要有明显的警示标牌。要强化安全的预警意识。对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与公安机关协商合作,制定应急预案,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博物馆的观众容量,要划定科学的严格界限。博物馆不是庙会,不仅要保障观众安全,还要让观众有自如的“参观度”。经常人满为患的博物馆,要在门前标明观众人数量最大容量的告示。当博物馆人气急剧高涨,观众人数超过容量的最大界限时,必须采取措施,强制启动禁入机制,防患于未然。

        三、公众安全文化教育迫切呼唤纪律意识

        密云踩踏事故这个深刻教训提示我们大力提高国民安全文化意识已刻不容缓,它关乎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密云重大伤亡事件固然有组织方面不可推诿的责任,但是从更深层次上讲,这是对于我们长期忽视纪律性教育的一个必然结果。我国著名记者萧乾先生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直在伦敦,谈到其自身经历的两次伦敦大轰炸,萧乾先生认为,英国之所以能战胜两度空袭,英军的战斗力和防空设施固然重要,但最为重要的是民众素日养成的良好纪律:在空袭报警时,市民仍保持镇定和秩序。他回忆说,“我记得,只有一回,在地铁入口由于秩序乱了,一个人倒了,后边就全堆了起来。结果没人被炸死,却因拥挤,许多人压在底下窒息而死。所以每次见到北京人挤公共汽车的那种争先恐后的劲头,我就想,万一打起战来,这可怎么得了!”

        萧乾说这番话时是1995年。近十年过去了,我们对于纪律性培养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密云重大伤亡事件的发生应该说也并不是偶然的。对于缺乏良好的秩序意识,我们平时的体会已经足够多了:萧先生所说的挤公交车自不待说,人们都多次遇到挤公交车是有人被挤倒的情况;马路上的交通堵塞也十有八九是由于乱挤乱抢造成的,一些超市举行的促销活动导致抢购顾客受伤的消息也屡见不鲜。在争先恐后中,抢先的先不了,大家最终都成了混乱无序的受害者。英国人的纪律性无疑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其实,几年前上演的大片《泰坦尼克号》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人间的真情,而且提示我们时刻要保持良好的纪律,即使在最危险的时候。不然,我们可想如果泰坦尼克号的事故发生在自己身边,会有几人生还?难道我们的生还者都应该是最强壮的“大老爷们”?

        其实,纪律性作为一种“软件”无论是对从国家这样的高级组织到一个幼儿园这样的低层次组织,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缺乏组织纪律性,再强大的硬件实力也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力量,而这种影响却经常被人们所忽视。对于缺乏纪律性,历史曾经给过我们深刻的警示。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最出名战争是“淝水之战”。其时前秦帝苻坚拥兵百万对东晋发起进攻,而其时晋军总数不过8万人。在这样一场强北悬殊的较量中,秦军遭遇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后撤时乱了阵脚而一发不可收拾。

        也许有人认为,纪律性是人的一种自身素质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提高。我们不能不说这其中有民众自身素质的问题,但机场登机的秩序远远好于公共汽车的上车秩序。这当然并不能说明坐飞机的乘客就比坐公共汽车的乘客素质要高,这只是提示我们,对于缺乏纪律的表象中还包含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资源的稀缺问题,如同公共汽车无法提供给每人一个座位,密云灯展的最佳观赏点就只有那么一个小桥;一个是管理问题,其实,在很多秩序混乱的场合都有着某些主管者的失职。在学校里,操场散操时的混乱往往没有教师去纠正。在一些公共场所,如电影院、火车站,其管理人员往往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维护秩序的职责。在密云的事故发生现场,管理者也没有对人员的迅速集合进行有效的组织。对于资源的问题,我们相信,在短期内是无法得到有效满足的,而对于管理的加强,我们相信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以新加坡为例,其居民主体正是我们华裔,但其城市的良好面貌、居民的良好纪律却在世界上受到赞誉,而新加坡的良好秩序正是来自于李光耀时代的严格管理。我们认为,对于纪律的教育,秩序管理,是一种长期的培育过程,在其没有成为民众的一种习惯时,政府各种担负管理职能的部门就不能放弃这项责任。如果能够唤醒民众纪律意识的全面提高和有关部门对加强秩序序管理的重视,密云37名死者的血就没有白流。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浅谈质量安全文化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意识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