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实现核电可持续发展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6

浏览:(107)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实现核电可持续发展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摘 要:通过对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探讨,旨在促进核安全文化建设,并提出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完善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建设;核电;可持续发展。

      核电建设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大量核电新项目的上马,带动了核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一个充满希望的市场展现在装备制造企业面前。大批制造企业期待着进入这个细分市场,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下行的特殊历史阶段,更具独特的吸引力。然而,核电是一个有着特殊安全要求的行业,核电发展给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对核安全保障的压力却陡然加剧。从核电设备制造业的视角,应如何保障核安全,本文试图从建立健全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视角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核安全文化与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国际原子能机构核安全咨询组(INSAG)在1986年提交的《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后的审评总结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一词,正式将核安全文化概念引入核安全领域。1988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核电厂基本安全原则》中将安全文化的概念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原则予以确定,并渗透到核电厂以及核能相关领域中。国际核安全咨询组对安全文化的定义是:“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它建立了一种超出一切之上的观念,那就是核电厂的安全问题由于它的重要性必须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 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应有的核安全文化理念应建立在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程序至上的认识基础上,认识到核电设备的质量必须保障核电站安全运行中与设备本身状态有关的系统误差为零,认识到严格按照程序操作是消除未来可能存在核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认识到养成按程序操作的工作习惯是核电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应包括建立核安全监督体系、工作过程体系、全过程业绩管理体系和培训机制。核安全监督包括外部监督和内部自我监督。核安全监督需要外部监督(政府和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没有一个外部监督的系统,不是一个良好的安全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是外部监督的具体实现和保证,它需要良好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完整的工作过程体系的运作表现在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总结和信息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完整的工作链,它具有这样的一个基本特征:一切按规程办事,工作的各项子过程是环环相扣、相互检查和监督的。业绩管理体系是指管理层为有效地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和保证核安全而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管理方法。建立业绩管理体系就是建立完整、有效的业绩指标跟踪体系,对业绩进行实时跟踪和趋势分析。其中,制定有效的安全性能指标和生产业绩指标是指标跟踪体系的关键点。培训工作也是核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核安全文化的智力保证。培训内容应该结合生产和管理的需要而做动态的调整,也就是需要建立静态和动态相互配套的培训机制。静态培训就是依据生产和安全的需要,设置常规培训课程;动态培训就是依据生产一线和管理需要的原则,设置培训课程。

      二、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在核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差距

      在核电设备制造的过程中,通过对制造企业的检查,发现存在如下主要问题:质量手册/质保大纲及其管理程序的有关要求不一致,质量手册没有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项目管理薄弱,质量手册没有反映项目管理的内容,没有明文规定的项目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和接口关系,项目经理没有足够的授权,项目运作不畅;特殊工艺控制欠缺,例如射线探伤胶片和焊材贮存条件不合格,焊工不遵守焊接程序施焊,焊机、无损检测、热处理设备仪表未按要求检定等;对适用的规范标准不熟悉,在理解和应用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偏差;质量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存在缺陷,例如编写格式和内容不符合要求,实施过程中填写不及时,H点未签就执行下一道工序等;不符合项控制不严格、不及时开出不符合项报告、不符合项分类不正确、不符合项的标识、隔离、跟踪不满足程序的规定等。这些问题虽然是实际操作中的问题,甚至一些企业还认为是小事情,但正是从这些细节中,反映出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差距,反映出核安全意识的淡薄。

      核安全意识是核安全文化的基础。组织和个人所具备的优良品质和端正态度的树立就是培养核安全意识的关键环节。

      三、建立健全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紧迫任务

      INSAG认为,“安全文化既是态度问题,又是体制问题,既和单位有关,又和个人有关”。并且认为,安全文化主要由两个方面构成,“第一是体制,由单位的决策和管理者的活动所确定;第二是每个人的响应”。 INSAG还认为,健全的程序和良好的工作方法若仅仅被机械地执行是不够的,因此主张:安全文化要求所有对安全重要的职责必须被正确地执行,履行时具有高度的警惕性,应有的推理能力,丰富的知识,正确的判断和高度的责任心。因此,核安全文化的实质是建立一套科学而严密的规章制度和组织体系,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目前我国核电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期,核安全文化建设关系到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关系到我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前途,建立健全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保障核安全是核电产业链上设计、制造、建设、运营各个环节参与者的共同责任。为保障核电安全运行,核电设备制造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组织建设

      核安全文化作为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一个价值观,它的形成,很大一部分是受企业组织决策与管理层的影响。组织的决策与管理层对核安全的认识与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形成什么样的核安全文化。只有在企业的决策层与管理层具有“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价值观,在处理质量相关问题时,才能以“风险分析”为基础,进行“保守决策”。同时,要求决策过程科学化,即依据“程序化决策”和“安全评价结果决策”,而不依据决策与管理层职位高低进行决策。在企业各级管理会议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计划中,核电设备的质量应始终排在首位。决策层与管理层所制定的安全政策中,必须清楚地表明“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立场和足够的透明度。从组织建设的层面,需要有适当的管理部门,需要有专人来负责核安全文化方面的工作,使核安全文化的宣传与贯彻常态化,并且对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能够进行的业绩评价,以便及时予以奖励或责罚。

      2 核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

      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贯彻核安全文化,体现在制度建设上,就是要根据国家核安全法规的要求,建立完善的核质量保证体系,并严格按照程序要求从事设计、采购、生产等活动。核质保体系涉及质保大纲、程序文件和工作文件等文件体系,在文件体系中,质保大纲作为企业贯彻核安全法规的纲领性文件是法制的体现,是非常严肃的,企业依据质保大纲的要求来规范涉及核安全的所有活动;程序文件作为下一层次的文件,明确了各项具体工作的操作规范和制度;工作文件是各项涉及核安全活动的具体实施依据。在具体执行制度时,还要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

      3、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就核安全文化的表现而言,可由两个方面组成,除管理体系外,各级人员对上述体系所持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质量管理系统为核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组织和运行机制的保证;而全体员工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行为规范是核电质量管理系统建立、运行和不断完善的基础。要提高全员核安全文化的素养,要以核安全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培训切入,这需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不断地宣传与教育,才能逐渐地在全体员工头脑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转化为习惯,一旦员工把核安全文化的各种理念融入工作习惯中,核安全文化建设就能真正达到其目的。

      4、核安全文化水平持续提高

      自我评估制度的实施是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利用外部的监督检查(国家核安全局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核能界同行的评审。通过定期对安全管理各领域全面综合评估,以系统地发现管理及人因方面的缺陷,由此提高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核安全文化水平。通过建立自我评估制度,对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核质保体系运转状态进行有计划、规范性评估,以找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并有的放矢地采取纠正行动,将使核安全文化水平得到持续提高。

      四、着力构建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核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基石,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历史上的核安全事故对人类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和对环境造成巨大影响,依然警示着我们。对此,我们应该痛定思痛,吸取教训,不仅仅在追究责任方面,更要在深层次上,在立足出现问题的“本”上查找原因、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创建安全文化体系为切入点和着眼点,并充分地、长效地发挥其重要作用,对核电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牢固树立核安全文化理念

      核安全文化主要是将核安全上升为一种理念,不再是简单的法规、责任等,它重在习惯的养成,以及理论和公共道德的形成。核安全文化体现为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核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采取的行动方式。因此,就核安全文化层面而言,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核安全的主体是所有涉及核电设计、运营、建造、服务的自然人,而不仅政府监管部门、核电营运单位;核安全的主要推动力量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更要靠涉及核电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人们的核安全观念和核安全意识等;核安全同其它工作一样,也需要计划和规划;人在不知不觉中,也会潜意识避险保安,关键是善于把个体的这种潜意识转化为公共安全意识;核安全需要在文化上开发;核安全投入是以维护长效利益和无价生命为回报,等等。因此,我们必须从核安全文化的层面和高度,树立“核安全文化”理念,并纳入先进文化范畴,列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来促进其发展和提升。

      2、构建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来支撑。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形象层等。因此,要逐步构建一个由政府领导、各相关部门和组成单位、各基层组织参与的联系紧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运作协调的核安全文化创建体系。

      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建设,要始终坚持以尊重人的生命和保护地球环境为原则,把保证核电的安全运行放在首位,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要明确核安全文化的目标、实现途径和具体措施。安全文化的建设要体现四个层面的内容。即: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建设。

      3、发挥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重要作用

      核安全文化建设是政府、企业、个人和专家等方方面面共同面对的任务,不是某个领导、某个部门、某个单位的事。要立足“提高素质、预防为主、加强防范、塑造安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核安全文化融于各方面的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政府方面要增强忧患意识,在谋划上多研究核安全问题。建立健全核安全应急工作常设机构,提高快速反应、指挥、协同应对的能力。建立健全核安全问责制,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肃责任追究。

      地方政府要积极、广泛宣传核安全科普知识和科技信息。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将核安全思想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范畴,作为宣传工作的一个内容,要通过举办一些大型的宣讲、讲座、专题报告等形式,多方面地做好宣传,鼓励大家都注意抓不安全隐患,强化人们的核安全意识,全方位促进良好的核安全环境的形成。

      企业要有计划地将核安全文化知识纳入培训计划,规范地传授各种核安全知识,全面实施“核安全教育”工程,使每个员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掌握核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安全品行。

      核电越是发展快,我们越要注重核安全。通过创建核安全文化,以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最深刻地启发人、教育人、影响人、造就人。“核安全”,不全面抓就“安”不了,做到用“全安”保“安全”。

      五、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实现核电可持续发展

      1、国家、地方和企业集团要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国家影响力的发挥非常重要,核电设备制造基地所在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应承担中坚力量的角色,企业集团是基础和载体。国家、地方和企业集团应形成合力,围绕构建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形成动态的运作机制,推动核安全文化上水平。通过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运行,单位的工作作风,每个人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都能契合核安全文化的要求,都能严格按照核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的要求操作,必将有助于减轻核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运行的压力,对我国核安全保障工作,对我国核电事业发展,将产生积极作用。

      2、作为核电行业的地方主管部门,在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方面要承担更大责任。上海市核电办公室作为行业主管机构,在建设核安全文化建设体系中要担当更大的责任,在行业管理活动中,必须与国家核安全局的立场高度一致,对当地企业高标准、严要求,推动上海核电设备制造企业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在管理理念上,要引入战略管理的理念,推动企业制定核电产品的质量战略;在管理方式上,要发挥属地的优势,对企业行为的激励与约束方面要有新举措;在工作开展上,要建立与国家核安全局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以配合、促进企业提升核安全文化水平;在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上,要提升水平,避免外行管内行的窘境出现。

      3、加强核安全文化教育培训,努力提高一把手的核安全文化意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一把手的影响力是勿庸置疑的,抓好一把手的核安全文化意识,提升一把手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对核安全文化建设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开展对一把手的系统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是我国核电发展新形势下,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参考文选:《安全文化》——出版号:ISBN7-5022-0770-8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浅谈如何构建企业安全文化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推进安全文化建设 实现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