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建设的研究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6

浏览:(90)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其建设的研究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摘要】在分析和谐社会、安全及安全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论证了安全与和谐的一致性;从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特征、功能、原则等方面,深入阐述安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统一性;提出安全科学可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的新观点,进而为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的思想。笔者提出了倡导安全健康主义、倡导安全健康信仰等建设安全文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安全;安全文化;安全科学;和谐社会;统一性;安全文化建设

      0 引言

      近年来,虽然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安全生产和事故防范工作,但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重特大事故仍然高发。各类事故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造成了难以估计的负面影响,成为当今最不和谐的音符。而在这些事故当中,其中约80%均是责任事故,即是人的因素造成的,而人因包括人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因素等,也有观念、态度、品行道德、伦理修养等更为基本和深层次的人文因素和人文背景。这些正是安全文化所涵盖的内容。因此,加强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安全理念,更新安全观念,丰富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意识,是有效遏制事故发生的治本之道,也是构建本质安全型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1]。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一些学者对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安全、安全文化、和谐社会的关系及如何建设研究较少。笔者旨在探求安全、安全文化及和谐社会的相互关系,基于安全学科的角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

      1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图示

      众多学者对和谐社会的内涵及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由于视角不同,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特征理解也不相同,笔者概括起来认为,主要有以下3种解释。

      1.1 和谐社会的通俗解释

      网络文章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一种社会的终极目标;和谐社会是人气比较顺,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等等。因此,和谐社会的通俗含义可以理解为: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

      1.2 和谐社会的理论解释

      从理论的角度解释,和谐社会就是从社会构成合理性的角度,探讨怎样构建一个社会问题相对较少的社会体系和社会制度。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和部分都紧密联系,互相协调,整个社会始终保持有序和谐的状态[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有以下特征:

      第一,要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问题。

      第二,要不断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之间的问题。

      第三,要协调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社会成员的利益问题,使人们公平地共享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

      第四,要树立公平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公平的基础上,推动生活竞争。

      1.3 和谐社会的哲学解释

      和谐问题不仅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问题,更是一个为许多哲学家深入思考的重要哲学问题[3]。和谐意味着对宇宙万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性反思、追求和构建。哲学中和谐社会的黄金规则:

      其一是公平的正义,即公正规则。公正的社会未必是和谐的社会,但和谐的社会必定是公正的社会。

      其二是合适的比例,即差异规则。数的和谐肯定与强调了事物比例关系构成和谐的基础,这实际上揭示了只有在差异的基础上才有相互的协调和美,才能奏响一首美妙悦耳的乐曲。

      其三是生命存在与社会运行的自由规则。这有两层含义:第一,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命存在是自由的。第二,社会的存在以人的生命自由为基础,社会的运作同样必须是自由的。

      和谐社会的不同解释如图1所示。

      图1 和谐社会的模型

     

      2 安全与和谐社会

      2.1 安全的概念及其内涵

      安全有诸多定义,例如:文献[4]定义安全是人的身心免受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存在状态(包括健康状况)及其保障条件。换句话说,人的身心安全(含健康)状态及其保障的安全条件(含健康)构成安全的整体。

      广义的安全,是站在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高度,以人类身心需要为着眼点,从确保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使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生存活动的一切领域,免受任何危险和伤害,并使人身心获得安全健康、舒适高效、快乐长寿的一种状态[5]。

      安全内涵及其扩展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安全(含健康),不仅仅是人的躯体不伤、不病、不死,而且还要保障人的心理的安全与健康;

      其二,安全涉及的范围超出了生产过程、劳动的时空领域,拓展到人能进行活动的一切领域;

      其三,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程度不同,对安全需求的水平和质量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

      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工程,很难寻求一个理想的复变数学表达式来描述其运动规律。由于受到人、物、环境、科技、经济、教育、管理、法制(治)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提出近似的模型来有限(局部)模拟事故发生的规律。为了达到理想的安全,必须不断地对安全的各类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弄清楚各因素的相互影响或作用产生的耦合效应。

      总之,要把握安全的本质即运动规律是十分复杂的,要靠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安全领域的交叉、综合的巨大系统工程才行。这就决定了对安全的认识和追求,离不开社会、时代、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

      2.2 安全与和谐的一致性

      和谐与安全是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安全,是和谐的表现,而和谐又是保证安全的必要条件。安全是在和谐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个隐患较多、事故不断、明争暗斗的客观环境和人际环境,是谈不上和谐的,是没有安全感的。只有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物之间也和谐的环境,人们才会有安全感。

      许多安全妙语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关系,例如:人人管安全,个个保安全,人人重安全;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人人讲安全,处处才平安;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人人讲安全,岁岁都平安;人人需要安全,安全需要人人;人人重视安全,事事才能安全[6]。

      和谐与安全的吻合关系可以从社会和谐、经济和谐、自然和谐3个不同层面进行考证[7-8]。

      社会和谐一方面使公共安全事故减少,人们生活有安全感,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人的思想关系的和谐,使人们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工作,从而减少安全生产的事故率。

      经济和谐则本身就包括较低的安全事故率,同时也可以影响人们在工作生产过程的主观因素,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敬业精神、责任心和业务能力等。

      自然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自然和谐中的生态安全是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前提。和谐社会和安全之间的具体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和谐社会与安全的关系举例

      3 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

      3.1 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安全文化有很多的描述,文献[5]从很高的层面定义,安全文化是指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在其生产、生活、生存及科学实践的一切领域内,为保障人类身心安全与健康,并使其能安全、舒适,高效从事一切活动,为预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灾害,为建造安全可靠、和谐无害的环境和匹配运行的安全体系,为使人类安康,使世界友爱、和平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安全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在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防止事故、抵御灾害、维护健康的目的。安全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一个部门中每一个员工对安全的态度、思维程度及行动方式,是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从安全科学来说,安全文化应从外到里由功能不同、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3个层面构成其“三要素”,并相应地起着基础、载体和主导3种作用。

      安全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安全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安全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和创新安全文化,不但是新世纪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安全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安全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安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次,安全文化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先进文化。再者,安全工作是人命关天的事,它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和健康,是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也是人民群众实现其他利益的基础,离开生命和健康谈其他利益的实现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安全文化包含了一定社会的安全价值观、安全判断标准和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等内容。安全文化因其无形而无处不在,是融入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让人们自觉感受与遵守的一种环境和文化氛围。安全文化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这种力量感召下,能激发人们安全文化建设、关心他人、珍爱生命的安全理念,从而达到控制管理者和操作者不安全行为的目的。安全文化的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导向功能

      通过倡导和建设安全文化,全方位、多层次、多途径持续而广泛地进行安全知识的传播,使广大社会成员获得丰富的安全常识和安全技能,建立起科学的安全道德、理想、目标和行为准则;更新安全观念,形成有利于保障安全的价值观、精神风貌、思维方式、职业行为规范、舆论、风俗、习惯和传统等,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安全元素。

      2)规范功能

      大量事故的发生都与人们的行为失范有关,安全文化可以帮助人们加深对各项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和理解,使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认识到安全的全部内涵,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直至“我会安全”的跨越,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并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

      3)组织协调安全管理功能

      安全管理不同于任何专业性管理,不是只局限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而是对所有方面所有人的管理。在安全管理中,不但需要对安全决策执有不同观点的人进行协调,而且需要对单位中各部门在安全职能关系上进行协调,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顾此失彼。而这种协调需要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作基础,否则,协调就会失灵。这种组织协调功能是安全文化所特有的。

      4)保障功能,即保障社会生产、生活进入安全有序状态

      实践证明,单靠改善安全文化建设设备设施,并不能保障安全无事故,还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不论是提高管理水平还是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是基础。

      安全文化的不同层面及功能如图2所示。

      图2 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3.2 和谐社会与安全文化的关系

      和谐社会中的和字体现的是生存、生活等物质层面,而谐字则体现的是民主、价值等层面。安全文化中的安全一词,可理解为无危为安,无损为全,是和谐的重要体现。和谐社会与安全文化一方面强调人的生存或物质层面,另一方面强调人的价值或精神层面,二者形散神聚。

      安全是和谐的重要前提,也是和谐的突出表现。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需运用和谐原则来指导和帮助企业进行安全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安全与生产、生活共存、个人价值与集体效益和国家利益共创的和谐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特征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对应关系

       4 安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

      人与自然和谐、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安全文化的核心。着力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安全文化的宗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珍惜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命的质量是安全文化发展的源泉。从安全文化建设各要素出发,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有效协调、管理和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保障生产中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障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保障社会经济安全发展,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目的[9]。

      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体现人文思想,弘扬人本主义,彰显人性理念,以人的身心安全和健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安全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社会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推动安全文化的健康发展。

      安全文化建设要坚持群众性和大众化的原则,坚持灵活性和多样化的原则,坚持科学性和系统化的原则。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证。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安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1)安全文化建设要以民主法制作为保障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丰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安全文化建设必须遵循民主法制,必须使安全文化建设制度化、法律化。如果安全文化建设搞不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就不能使人们有安全感。没有健全的民主法制,安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保障。

      2)安全文化建设要以公平正义为准则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准则。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公平就是劳动者的劳动为社会和企业贡献了效益,而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安全必须得到保障。正义就是用安全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

      3)安全文化建设要以诚信友爱作为立身之本

      诚信友爱是社会的共同守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道德规范。因此,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安全文化建设纳入诚信友爱建设之中。

      4)安全文化建设要以充满活力来完善各项工作

      充满活力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动力。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力的发展要适应,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不断克服和扫除影响和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事故隐患和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5)安全文化建设要建立在安定有序的基础上

      安定有序是做好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安全文化建设在社会分工中担负着建设安定有序社会的重要任务,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安全文化建设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要求

      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意义,才能更好地抓好安全文化建设。例如:矿山大量的安全事故是与野蛮开采、违章施工有关,因此,必须注意解决生产发展与生命安全和生态良好协调发展的问题。

      5 安全科学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安全科学是从人体免受外界因素(即事物)危害的角度出发,并以在生产、生活、生存过程中创造保障人体健康条件为着眼点,对整个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识体系。安全科学的研究,是为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生命和健康得到保障,身心与相关设备、财产以及事物免受危害等,揭示安全的客观规律并提供安全学科理论、应用理论和专业理论[10-11]。

      安全的本质不在于人类活动本身及其复杂与多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体现在它是一个依据于人体生命活动的要求,并与人相伴终生的外在保障的功能系统。这个安全的功能系统,有它必然存在的客观条件和自身的内部整体结构。正是由于安全内部构造的各因素(人、物和人—物的“三要素”)之间的功能互补与动态协同的安全系统(即第四因素),以及加之安全内在结构与其外在客观存在条件之间保持在物质、能量、信息的系统交换,形成了人的动态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功能系统性、复杂非线性和整体综合性特征。由于安全学科的综合特性,它涉及其他各种学科,因此,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都可以应用和渗透到安全学科研究中[4-5]。

      安全科学涉及到的知识领域众多,如安全哲学、灾害学、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安全经济学、安全管理学、安全教育学、安全伦理学、安全文化学、安全人体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系统学、安全信息论、安全控制论、安全模拟与安全仿真学、公共安全等等。这些学科知识能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理论基础。其对应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安全科学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表

      6 弘扬安全文化的新观念

      安全文化的建设在我国已经开展近20年,但迄今安全文化的影响力仍然没有达到期望的程度,其主要原因是安全文化建设没有被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下面,笔者提出一些弘扬安全文化的新观点。

      6.1 倡导安全健康主义

      从近代到现代,有关主义的提法非常之多,例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本位主义,现实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等。从安全妙语中不难得出,把安全健康作为主义来倡导和追求完全不为过,例如经常用于安全宣传的妙语有[6]:

      安全、舒适、长寿是当代人民的追求。安全——生命的源泉。安全——幸福的根源。安全安乐值钱多,世界和平幸福多。安全伴着幸福,安全创造财富。安全保健康,千金及不上。安全保健康,全家幸福乐陶陶。安全创造人类幸福,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安全的承诺:幸福永远伴随着你。

      安全等于生命。安全二字,价值千金。安全二字千斤重,息息相关万人命。安全家家乐,事故人人忧。安全——家庭幸福的源泉。安全就是节约,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生命和财富。安全就是效益、生命和幸福。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安全你、我、他,情系千万家。安全你一人,幸福全家人。安全——生命的保险栓。安全是个宝,人身最重要。安全是个宝,生命离不了。安全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安全是你一生幸福的可靠保障。安全是全家福,福从安全来。安全是人生的支柱。安全是生命的保证,安全是幸福的保障。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欢乐的阶梯。

      安全是水,效益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安全是稳定的基础、胜利的源泉。安全是人们的命根。安全是硬道理。安全是追求完美,预防是永无止境。安全是自身生命的延续。安全思想时时有,安全才能保长久。安全为了谁?为你,为他,为国家,为大家。安全——永恒的旋律。安全——幸福的方舟。安全——幸福的支柱。安全——意味着幸福生活的开始。安全与减灾关系到全民的幸福和安宁。安全在心问,美满在明天。安全责任为天,生命至高无上。安全驻心田,幸福满人间。等等。

      倡导安全健康主义,就是形成系统的安全健康理论学说与思想体系,指导人们的安全健康行为。对安全健康的追求,只有提高到安全健康主义的高度,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目标。从和谐社会的内涵可以看出,作为正常的人是不会反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的。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却是一个巨大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但从以人为本、人类最基本最原始的愿望出发,倡导全社会追求安全健康,则可以使之成为人们走向和谐的动力。

      6.2 倡导安全健康信仰

      信仰是人们在生活中自发形成的或受到灌注而形成的某种坚定的信念[12]。人有信仰的精神要求,是由人的本质或人不同于其他存在的特殊存在状态决定的。人的本质在于他能主动地处置、理性地驾驭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能有意识地协调与同类和其生存条件的关系,有建立于理性活动基础上的自由意志,并能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在为保证其存在和发展的对象化活动中,能意识到自身的有限性,并不断地在其存在的物质层面(人与天地自然的关系)、社会层面(人与人的关系)和精神层面(人与自身、人与神或人与道的关系)自觉地追求对自身有限性的突破。因此,需要有一种信仰对象提供的终极意义作为参照和向导。倡导安全健康信仰,可以为人自觉地追求安全健康,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指明方向。

      6.3 珍惜生命和尊重人权,体现以人为本

      解决安全问题的工作长期被认为是一项纯技术工作,实际上是片面强调理性,使一些人即使成了安全技术专家,也未必具有完整的尊重人权的安全人格。作为人的心理过程,理性属于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主要表现为思维和想象。黑格尔说,理性是具体的。辩证的思维,也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只有理性才能揭示宇宙的真相。但是,面对安全问题,理性却常常陷入困惑,因为它既能揭示出安全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又能揭示事故是难免的深刻的道理,因而在解决问题时常表现出对事故的容忍和让步,对人权的忽视和无奈。

      上述的认识都是单纯的理性作用的结果,如果不从情感意志和法律道德这两个方面去衡量,上述问题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合理的不等于合情合法的,加之许多问题是可以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的,所以,上述问题的出现又是不能被人的天赋生存权而决定的人的情感所接受的。

      与理性的片面强调相比,情感的培养几乎被忽略。在众多的事物和分工之中,除了开设救死扶伤的医护职业而外,安全工作所需要的直接的感情投入可以说是最多的。所以,它的从业人员必须珍惜生命、以人为本,必须是心地善良、为人真诚、富有热情、乐于助人者。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促使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促使人们去进行劳动、创造。

      情感一旦与人的安全活动结合起来,将成为一股阻止不住的生存动力,为安全的实现而奋斗不止。培养人的安全情感,可以树立人的公众安全观念,提高人们对安全的评价水平。在安全文化自身的传承,尤其是民俗民风的影响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公众对安全的态度和情感问题。人人都明白安全对自身生命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也进行了许多自发的安全活动,但其中科学的含量不高,也就是说,社会集体安全人格感性成分高于理性成分,且处于认识过程的低级阶段,难以满足和适应当代安全文化发展的要求。

      6.4 广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塑造安全人

      广泛提高人的安全素质重点在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识、人的安全科技知识和人的安全文化素质。要从小抓起,从全民抓起,通过安全文化活动的形式,加大对社会各阶层持续而耐心地进行宣传和教育的力度,灌输安全文化知识、增强其安全意识,建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安全价值观,建立安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安全行为规范,学会消灾避难、应急自救的本领,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他人的生命,为自己也为他人创造安全、舒适、文明的生产、生活及生存活动环境。

      在不断完善和强化法制、技术、经济、行政、教育等全面管理的现代科学手段外,必须认真踏实地解决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对安全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两大因素可归结为安全文化问题。安全文化建设是解决人因失误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它通过长期的、不断的努力,塑造安全人格,实现人的本质安全化。

      安全文化实践应当尊重人们的生活习惯,致力于建立把现代安全意识辐射到人类文化教育的广阔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大众文化的现状,提高其科学含量,努力实现全社会和全民族的安全健康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

      人格的塑造实际上就是人的塑造,安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安全人的塑造,它是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基础部分,对当代安全文化建设具有直接相关的重要意义。从人格的内在规定性上说,健全的人格应该是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理想的人格的塑造应当使人格的这3个方面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安全是理性的需要,也是情感的需要,而且必须通过人的意志努力去实现,这是塑造安全人格的必要条件,与安全文化的时代精神相吻合。因为当代安全问题已不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这必须凭借主体的理性、情感、意志协调一致的发展的人格力量才能真正奏效。随着科学普及工作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公众在对安全的积极参与中,他们的人格将会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7 结论

      笔者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安全是和谐的重要前提,也是和谐的突出表现。不仅可以从和谐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可以从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功能、特征、原则等方面证实安全及安全文化与和谐社会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2)在和谐社会构建中,需要运用和谐原则来指导安全文化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共建共享,建设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安全与生产、生活共存、个人价值与集体效益和国家利益共创的和谐安全文化。

      3)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的统一。安全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紧密相连。

      4)安全科学包括安全哲学、安全文化学、安全社会学、安全法学、灾害学等众多的学科和知识,这些学科知识均能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从这一观点出发,发展安全科学和安全学科意义更加重大。

      5)和谐社会的实现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人类崇高的伟大事业。人类可以以安全科学为指导,弘扬安全文化新观点,宣传安全健康主义,倡导安全信仰,从而实现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胡永正.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安全文化建设[J].中国集体经济,2008(5):187-189

      [2]刘军林.“和谐社会”的二向解读[J].法制与社会,2007(2):630-631

      [3]张能为.西方哲学视野中的“和谐”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68-71

      [4]刘潜.从劳动保护到安全科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1

      [5]徐德蜀,邱成.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6]吴超,龚清群,孙胜.安全文化建设宣传用语精选[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

      [7]侯峰,刘利粉.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教育,2008(4):14-16

      [8]胡学锋.对和谐广东的统计描述和评价方法的研究[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5,4(5):80-84

      [9]吴超.大学生安全文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10]崔克清,张礼敬,陶刚.安全工程与科学导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1]吴超.安全科学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1):5-15

      [12]曹世华.法律信仰的语境与定义[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9(2):4-6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时不我待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安全文化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