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0

浏览:(118)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加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倡导煤矿安全文化,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是搞好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

      安全文化是对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的有力补充,是从更深的层次影响人的观念、道德、态度、情感和品行等,提高人的安全素养,最终使人的自觉行为满足安全健康的要求。煤炭企业由于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各类事故多、人员伤亡多等原因,较之其他企业对于建设安全文化更为迫切,所以煤矿企业更应该在推进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的同时,加大安全文化建设,创造提高职工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并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特点

      探讨煤矿安全文化建设,当然离不开对煤矿安全生产特点的分析。与其他行业比较,煤矿事故多、伤亡大,属于高危行业。我国是世界上生产伤亡事故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每百万吨煤炭死亡率是美国的200倍,印度的10倍,死亡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全世界每年矿山的死亡人数是1.3万左右,我国就占了近一半。尽管党和各级政府对此非常重视,但收效甚微,安全状况并没有明显改观。为什么会这样,这与我国煤矿的安全生产特点息息相关。从物和人两个方面分析,煤矿有如下特点:

      物的要素特点

      一般来说,煤矿在物的方面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环境的恶劣性。煤矿属于采掘业,是人类最早涉足的行业之一,特点是人直接与自然打交道,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远远不尽人意。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冲击地压以及各种地质变化直接给安全生产带来很大的威胁,由此造成的事故最多、伤亡最多。尽管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但是,人类控制自然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比如冲击地压、地质变化、以及水、火、瓦斯的突然涌出,给煤矿安全造成很大威胁。

      二是设备的不确定性。由于环境的恶劣性是当前科学技术所不能完全排除的,于是人们就企图在设备的不断投入和改进上下功夫,这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环境的恶劣性因素。但是这种排除仍然是很有限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设备的技术性能目前还不可能达到完全消除隐患的程度;第二,设备从引进、检修、运输到使用,一直是受人的因素影响,很容易在某些环节上出现漏洞;第三,环境的恶劣,不仅影响人,也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和正常寿命。

      人的要素特点:

      一方面,现代工业事故的研究表明:70%以上的事故原因与人的因素相关;另一方面,由于环境的恶劣和设备的不确定性对安全构成威胁,于是更多的企业不得不强调在人的能动性上下功夫,研究如何管理和如何操作才能减少事故。因此,人的要素可以分为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这两个方面。

      从管理主体方面分析:一是利益的驱动性促使企业追求效益最大化,于是,管理者——尤其是决策层,往往因利益而减少安全的投入,导致减少安全投入的直接原因是安全投入的成本远远大于伤亡的成本。一般说,死一名员工,企业支付20万元左右,而安全投入少则数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几千万元,面对巨大差额,老板们如何选择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还不仅如此,重要的是,减少投入并不必然造成事故,而多投入也未必就一定不会出事故。这样就必然带来决策者的侥幸心理。实践中,这种侥幸心理在事故中是无处不在的。二是管理制度的覆盖永远是有限的。虽然说,规章制度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但由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更由于生产力始终处于发展之中,使得规章制度不得不始终要适应这种变化和发展,然而,任何规章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始终处在需要不断完善之中。三是管理者本身素质的缺陷,使得管理不可能非常理想。事故分析表明,几乎所有事故都有管理不到位的原因。四是受管理资源稀缺性的限制和降低管理成本的需要,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形成管理主客体的一比一配置,这就给不安全行为造成很大的空间。

      从管理客体方面分析:一是个别操作人员那种以x理论的“经济人假设”为特征的原发惰性和自私性以及由此派生出来习惯、侥幸、从众、逞能等不利心理,在管理出现真空时会引导出不利于安全的行为。二是由于行业苦、脏、累、险的特点和煤矿用工制度决定,从事井下一线生产的员工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安全生产应具备的知识和技术系统。三是管理主体对违章行为熟视无睹,长此以往,使操作人员违章行为得到了“负强化”。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

      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尽管有了科学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但对于搞好安全生产来说,还是不够的。技术装备达不到生产的本质安全化,需要用管理手段补充;而管理手段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管理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被管理者的监督和反馈,对于安全管理尤其是这样。被管理者对安全规章制度的漠视或抵制,必然会体现在他的不安全行为上,然而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相反可能会给他带来相应的利益或好处,例如省时、省力等,这会进一步促使他的不安全行为产生,并可能“传染”给同事。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大量不安全行为的结果是必然发生事故。在安全管理上,时时、事事、处处监督企业每一位职工遵章守纪,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必然带来安全管理上的漏洞。同时,管理是“冰冷的”,缺乏人性化的制度有时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悖的。正因为如此,安全文化概念应运而生。

      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安全文化与技术装备相比具有成本低的优势;与管理制度相比更具人性化,而且,与后两者相比更具有根本性和长期性。

      当然,由于安全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根本的效果。有人甚至指出,倡导安全文化的效果可能要在二至三代人的身上才能显现出来,必须从孩童时期抓起。另外,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安全技术装备和良好的安全管理基础之上。无法想象,一个企业生产条件恶劣,事故隐患丛生,安全管理混乱甚至没有,不安全行为随处可见,而仅仅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就可以让不安全的生产面貌发生重大的改变,这是天方夜谭。

      加大煤炭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地探索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发生和发展的条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安全生产规律的认识。早先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行为模式等,必然会对以后的安全文化产生影响。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总结、宣扬现代的安全文化与安全素养,摈弃陈旧的错误的安全文化,从被动型、经验型的安全观转向效益型、系统型的安全观。在我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更应该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不断完善自我。

      在企业各项工作中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切依靠人,一切为了人,前者是企业发展的途径,后者是企业发展的目的。因此,在企业全部工作中必须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把他贯穿和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表面看,这似乎与安全文化建设相去太远,实际上,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不是独立于其他各项工作的,而是融合在企业的全部活动之中,而安全文化本身基本上很少有外显功能。另外,一个企业的各项活动是相互影响的,各项制度、规章、办法等等即使是与安全无关的,也在实际上影响着安全文化的建设。

      以良好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基础,创造提高安全素养的氛围与环境。

      企业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往往还要依靠群体效应的引导,这与人的“从众心理”有关。企业的领导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谁遵守安全行为规范谁有利,谁违反安全行为规范谁受罚”的管理环境,持之以恒,使职工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而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令行为人感到由于自己的不安全行为被同事们轻视,则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必将大大提高。提高安全修养的工作氛围应该以班组建设为基础。

      将安全文化融合于企业总体文化和各项工作之中。

      在企业中开展安全文化建设,不应该把安全文化看作特立独行的事务,没有必要成立单独的部门和开展单独的活动,而是应该在企业的总体理念、形象识别、工作目标与规划、岗位责任制制定、生产过程控制及监督反馈等各个方面融合进安全文化的内容。在企业中也许看不见听不到“安全文化”的词语,但在各项工作中处处、事事体现安全文化,这才是安全文化建设的实质。

      加强各类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综合知识与技能。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土壤是职工,职工受教育的程度、知识水平的高低、业务能力的强弱等基础文化素养,与安全文化工作的实施密切相关。因此,进行企业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要结合职工基础教育和其他教育,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活动经常。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电力行业的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基于安全科学理论认识安全文化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