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下)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19

浏览:(95)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下)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三、关于安全文化
      
      综上所述,对文化和安全这两个使用频率极高,又似乎十分浅显易懂的概念有了与以往大不一样的新的认识,单从词语看,安全与文化是两个不同的词语,但从本质上看,安全就是一种文化,是最原始的文化,是人类一切文化始祖。在当今充满现代气息的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宝库中,安全文化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社会文明、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是当代科技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人文伦理、文化教育等社会效力的体现;它是文学艺术、美学人学追求的崇高境界,是人性修养、行为规范、道德观念、价值观、人生观的哲学殿堂;它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实现安全、舒适、高效活动的理论与实践指南;它是全人类获得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国际规范及戒律标准。
      
      经历了300万年漫长的岁月,人类的祖先勤劳勇敢,在灾害逆境中抗争,创造了工具,有了符号、语言交流,发展了思维能力,逐步认识了赖以生存的自然世界。日积月累,人类从本能的条件反射到自觉的抵御灾害,学会极简单的安全自卫方法,掌握了某些安全防护技能,产生了有意识、自觉而有限的自我保护行为。这种脆弱的抗争力,经受了天塌地陷和灭顶之灾的考验而终于幸存下来。
      
      300万年后的今天,历史的长河仍在滔滔不绝地流淌,但人类社会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始群体聚居、部落分合、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展到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再到今天以数字化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时代。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飞跃雄辩地证明:没有人类的安全活动,就不可能有现代的人;没有安全文化,也不可能有人类灿烂而悠久的文明史。
      
      要了解安全文化,首先要考察安全文化的起源、历史演变及其内涵、特征、范畴;要研究安全文化的哲学思想;探讨它的伦理、规范、价值观;分析其社会功能和安全科技文化力;剖析人的身心安全与安全文化的关系;探索安全文化科学等问题。同时,还应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了解邻里、同事的安全卫生习俗,观察所在单位、所处社区常见的安全做法等,并经常把这些有关安全的不同的信息和事态进行比较,就不难发现,安全的追求是不断的,有公示于众的安全指标,有自觉遵守的安全规章,有不言而喻的安全道德、伦理,还有深藏于人们心灵的安全戒律。例如,参加一位开车的朋友主办的餐会,席间,一条美味的全鱼朝上的一面已被剥尽,而另一面却一直没人去动,临到散席才得知,因为这一桌人都是开车的,他们忌讳把鱼翻过来这个“翻”字的读音和“翻”的动作。一个“翻”字会使他们联想到翻车,可见他们的安全意识有多强。据了解,他们中有的人开车20多年,行车里程逾百万,可车在他们手里,连一点擦挂都没有。他们除了遵守操作规程和交通法规以外,自己还立了许多规矩,例如心情不好不出车,身体不适不出车,做了噩梦不出车,出门有碍不出车……这些都是社会规范之外的带有个人色彩的行为习惯,它可能因人而异,但又大同小异,广泛存在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成了与人们的职业相关,能影响职业行为又并非职业行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据说出海的渔民吃鱼时,也不能说“翻”字,他们只说把鱼给“划”过来,就能将鱼品尝得一千二净。那些不利于安全的话,哪怕是一个字也是十分忌讳的,这也是安全意识的表现,安全文化的积淀。这就是以民间文化方式表现出来的又以安全为目的的习惯做法,这就是安全文化。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中)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倡导和弘扬安全文化的重要意义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