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和谐电力建设需要企业文化和电力安全的和谐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12

浏览:(95)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和谐电力建设需要企业文化和电力安全的和谐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电力企业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电力的基础。电力企业的和谐要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电力安全的和谐,且管理制度人性化,就要在管理制度中融进企业文化,将员工的需求、企业的利益两者追求的目标恰当地融合在一起,体现本质安全型、人文关怀型现代企业文明价值。

      和谐的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电力的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作中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追求的是人为本、和为贵、效益最大化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凝聚、规范、渗透和革新功能,是现代企业人文精神的体现。

      企业文化建设着眼于增强员工的责任,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平衡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以文化的力量形成和谐的氛围,把尊重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通过各种载体,让员工在各种场合都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存在,把出现和可能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在企业文化的弘扬中得到吸收消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企业文化建设的精华,是用企业文化感染人、凝聚人,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有责任用先进文化去培养和造就每一个员工,使员工的知识、技能、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运用文化的方法改善管理,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融洽、就多一份效益。

      企业创造平台,企业的发展构建在员工个人普遍发展的基础上,员工的发展是通过企业发展的过程来实现的。劳资关系是企业与员工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创造理性、宽松的劳动关系,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员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员工收入增加并充分享受企业发展带来的荣誉和实惠,员工整体收益水平随着企业经济状况的改善得到相应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随着企业技术进步和事业发展得到全面发展。

      企业应该给予员工可靠健康的劳动保护,为员工提供精细化、人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优化生活环境,倾听员工的心声,尊重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为员工排忧解难,以润物细无声的温情感动每一位员工,使员工清醒地认识到企业的兴衰与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息息相关,把维护员工根本利益作为企业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员工把才智和潜力发挥到极致,这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合力。企业文化好的理念创意是使员工能了解其真实含义,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企业文化应该是全员的、持续的、利用各种场合进行的、形式多样的,目的就在于让每位员工理解企业文化的真实含义和深层意义,从而产生合乎企业文化规范要求的言行。

      安全是构建和谐电力的基础,没有电网的安全就没有电力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安全工作事关最广大员工根本利益,事关企业发展和稳定大局,事关企业形象。没有安全保证就没有发展。巩固安全局面是营造安定有序、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电力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一切安全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企业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把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放在突出的位置来抓,提前研究控制危险点、不安全因素,将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较轻和最小的程度。

      电力安全奖罚并举应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侧重于激励,目的是使员工充分认识到发现和消除不安全因素是保障自己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创造企业效益的过程。在安全工作中重罚不考虑员工感受或承受能力,将罚作为安全管理的主要手段,会造成干得越多受考核越多,将严重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电力安全的和谐是调动员工的需求和动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安全生产责任心,体现其自尊及价值的作用。处理事故不能用粗暴的方式或扣发高额安全生产风险金为安全筹码。从本质上看,这种武断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负责任,有悖于和谐电力建设的。企业管理者要不失时机地赞美员工、激励员工,指导安全生产活动,会尽可能多地完成企业的目标和任务。

      和谐企业的本质是构建和谐的企业内部关系,建立和谐电力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力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着力解决员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鼓励员工参与建设和谐电力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和谐融洽、干事创业的工作环境,使员工的职业生涯随着电力企业事业的发展得到改善和提高。促进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电力生产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之间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员工的创造力和企业凝聚力,最终营造出人人心情舒畅、企业蒸蒸日上、产业兴旺发达的良好局面。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把握企业安全文化基本建设的方法论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将日常安全管理向安全文化理性管理高度推进的探索与实践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