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四甲基氢氧化铵(TMAH)职业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来源:2020/12/28 10:47:32

浏览:(5595)  评论:(0

  • 摘要
  • 本文来自台湾钟顺辉助理的研究,TMAH实际上也应用于大陆。据我所知,江苏也有专门生产TMAH的化工厂。按照一般思路,这种物质没有职业接触限制,往往容易被专业人士忽视潜在隐患。转载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希望网友能够接触到tmah。

        本文来自台湾钟顺辉助理的研究,TMAH实际上也应用于大陆。据我所知,江苏也有专门生产TMAH的化工厂。按照一般思路,这种物质没有职业接触限制,往往容易被专业人士忽视潜在隐患。转载这篇文章的目的也是希望网友能够接触到tmah。


        96年2月中旬,台湾黔南部某电子化学品制造厂工作人员从事氢氧化四甲基铵溶液(tetramethylammonydroxide,简称TMAH)输送系统故障排除时,输送管线原因突然爆裂,两名工作人员的身体多被TMAH溶液溅射(如图1、图2),两名工作人员立即用大量清水紧急冲击,经过20分钟左右,两名工作人员昏迷不醒,厂方立即对两名工作人员进行心脏救援,医院救援无效,医院工作人员紧急冲击。


        据了解,当时两名工人被TMAH喷洒后,在送往医院前死亡,经医院方救治后心跳和血压恢复,可惜当天继续不治之症。据医生介绍,当时两人受伤的只有头部、颈部各约5~7%的2~3度化学性烧伤,受伤面积不大,但短时间内死亡。因此,重大工安事件在当时受到报道媒体和社会群众的打击和关注。


        近年来,TMAH大量用于半导体和光电等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其主要用途是在黄光发射过程中作为显影剂(Developer)使用,但在过去的危害认知中,作为强碱性和腐蚀性化学物质的处理,其物质安全资料表的各个厂家都很困惑。近两三年,部分工人喷洒致死,导致工业医疗行业对化学物质的危害和处置的再研究。根据各厂家提供TMAH物质安全资料表及相关研究报告,该物质为无色至微黄液体,具有类似胺类(amine)气味的水中易溶比重为1.02g/cm3(20℃)沸点为102-110℃(根据浓度变化,1atm)蒸汽压力为17.5-18mmHg(20℃)蒸汽密度为3.4(air=1)pH值超过13.其主要健康危害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OH4基,其特性为强碱和腐蚀性,健康危害功效为皮肤和粘膜组织烧伤,第二部分为TMA基,其特性与毒螺类神经毒素相似,健康危害效果为抑制进口肌群,进口肌肉,因此,吸入、食用或皮肤大面积与TMAH接触时,急性中毒在15-30分钟内发生,甚至脱皮。


        人类口服可能导致死亡剂量:25%TMAH0.8-4cc,2.38%TMAH8.4-42cc。其急救措施:在与皮肤接触时,及时用大量清水持续清洗接触面20分钟以上,同时脱去污染的衣物,及时送医抢救,过程中特别注意防止二次污染不慎吸入时,患者吸入困难时,及时供氧患者停止吸入时,及时人工吸入,及时送医抢救。至于目前没有解毒剂。由于人体接触TMAH存在大致死亡风险,TMAH系统车间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工具(PPE)的选择建议从三个风险等级进行管理。一级风险管理在TMAH系统没有储存压力的情况下,人员可能有机会接触这种物质。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防护具应使用C级化学防护服、口罩、安全眼镜、防酸碱靴和防酸碱手套。二级风险管理在TMAH系统存在潜在压力的情况下,人员会被含有压力的TMAH液体溅射,很有可能吸入TMAH雾,因此个人防护具应使用C级化学防护服(全身式)、口罩、安全眼镜、碱性滤罐吸收防护具、酸碱基靴和酸碱基手套。第三级风险管理是紧急应变处理,系统TMAH溶液持续较大,如有泄漏或发生火灾,个人防护工具应用B级化学防护服、进气式进气式防护工具(SCBA)、防酸碱靴和防酸碱手套。


        总而言之,以便避免这类工程安全事件的反复发生,除开厂家对TMAH的危害性开展再次检测外,有关系统硬体设备的本质安全设计、自动化检测、标准工作流程的再次制订、物质安全资料的更新和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等,全是防止这类职业灾害的不二法门。


        (正文资料由网友独自收集)


    image.png

    图源于网络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生活常用有机溶剂的作用是什么

    下一篇:双丙烯酰胺(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