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粉尘作业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数据分析

来源:2021/2/5 17:48:11

浏览:(757)  评论:(0

  • 摘要
  • 体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职业健康损害,评估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检测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和相关权益〔1〕。本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尘肺诊断标准》(GBZ702002),2008-01/12对3258名煤矿接触粉尘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体检的目的是及时发现职业健康损害,评估健康变化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关系,检测职业病,保护职工健康和相关权益〔1〕。本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07)、《尘肺诊断标准》(GBZ702002),2008-01/12对3258名煤矿接触粉尘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本次体检对象是全县3258名接触煤粉尘的工作人员,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42岁,其中采煤1457人,挖掘864人,运输937人的工作年数不足5年的1505人,5年以上的1179人,10年以上的461人,20年以上的113人。


      1.2内容病史记录(职业史、过去史、急慢性职业病史)、内科常规、心电图、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高千伏x射线前胸片(使用x射线机为北京万东500毫安型)、肺功能测定(使用肺功能测定器为日产ST-75型)。


    职业病3.jpg


      2结果


      2.1异常检测项目情况本次体检共3258例,各检测项目异常人数519,总检测率15.检测出职业性疾病203例(灰尘工作年数均在5年以上,年龄均在30岁以上),检测率为6.2%,各异常检测项目情况见表1.x线异常检测率最高,占总检测率的8%。心电图异常占4.7%,种类多。x线异常主要表现肺区纹理增多、行走紊乱、密度增高圆形影、肺陈旧性结核炉、双肺纹理增粗等血压除2例低血压外均为高血压。其他血小板下降11人,血尿13人,转氨酶上升18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6人(表1)。


      2.2煤粉尘作业工人尘肺检测率与工龄、年龄关系检测职业性疾病203例,职业禁忌症81例(其中肺TB40例、慢性支气管炎40例、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TB1例),详见表2、表3.表2、表3经x2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68,p0.005)可以看出,随着工人尘埃的工作年数和年龄的增加,尘肺检测率的增加


      2.3煤粉尘作业工人尘肺检测率与工种的关系此次参加健康体检的工人3258人,其中工种属于采煤的1457人,挖掘864人,运输937人,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挖掘工种可疑尘肺检测率最高。


      3讨论


      本年度发现煤工职业病203例,占检查人数3258例的6例。我县位于山区,生产煤炭,都是民营企业,近年来我县企业主管部门和卫生防疫机构在防尘工作中做了很多工作,但很多企业的防护措施还不完善。因此,我县煤矿企业负责人应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贯彻落实革、水、密、风、护、管、教、查八字方针,规范和加强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前、工作中及离职时职业健康检查3,了解和掌握本部门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尽快改善职业危害状况,保障职工健康。


      X胸片异常随着工作年数和年龄的增加而上升,工作年数不足5年的检查率为0,5年~检查率为7.7%,10年~检查率为16.3%,20年以上检查率为32.年龄在30岁以下的检查率为0,30岁~检查率为4.9%,40岁~检查率为18.2%,50岁以上的检查率为32.由此可见,40岁以后和工作年数21年以上x胸片异常发生率明显上升,原因与长期接触生产性粉尘有关。目前许多矿山防护措施比以往有所改善,但部分作业点粉尘浓度仍超标,大多数工人个人防护意识差,不佩戴防护用品,随着年龄和工作年数的增加,机体正常防御机制受到抑制,排异功能低,这些都是肺部感染的诱因5


      卫生行政部门、劳动部门、工会组织应分工协作,相互配合,监督企业单位尘肺病防治工作,做好宣传工作。我们在对粉尘作业工人进行健康体检时,要同时做好劳动卫生知识培训工作,增强粉尘作业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标签:
    职业健康平台 重庆市职业健康检测网上申报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一氧化碳中毒症状及预防措施

    下一篇:一氧化碳的危害及应急急救措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