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工厂企业火灾事故预防措施

来源:2021/2/7 14:40:38

浏览:(1090)  评论:(0

  • 摘要
  • 防火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伤亡。企业火灾事故有以下特点:

      防火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往往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伤亡。企业火灾事故有以下特点:


      1、爆火多。爆炸引起火灾和火灾引起爆炸是一些生产企业(如石油、化工、矿山企业)的显着特征。这些企业生产中采用的原料、生产的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大多具有易燃易爆的条件。爆炸引起火灾,火灾引起爆炸。


      2.大面积流动性火灾。可燃、易燃液体具有良好的流动特性,从设备内泄漏时到处流动,遇到明火容易发生火灾事故。


      3、立体火灾多。由于生产企业内存在的易燃易爆物质的流动扩散性,生产设备密集配置的立体性和企业建筑的相互串通性,初期火灾控制不利,火灾上下左右迅速扩大形成立体火灾。


    职业病防治.jpg


      火势发展速度快。在生产和贮藏可燃物品集中的场所,火灾后燃烧强度大,火灾场温度高,辐射热强,可燃气体液体扩散流动性强,影响建筑物的相互作用等多种条件因素,火灾蔓延速度快。


      发生火灾时,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有可燃物。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气和其他氧化剂反应激烈的物质都可以称为可燃物质。例如碳、氢、硫、钾、木材、纸、汽油、酒精、乙炔、丙酮、苯等。


      2.有氧化剂,也就是常说的助燃物。例如空气、氧、氯、氯酸钾、高锰酸钾等。


      3.有点火源。也就是说,可燃物质燃烧的能源。如明火焰、烟头、电(气)焊接火花、炽热物、自燃发热物等。


      没有以上三个条件,就能预防火灾事故。事故发生后,采取限制火灾发展的措施,控制火灾,减少伤亡和经济损失


      企业防火措施主要包括


      1.易燃易爆场所,如油库、气瓶站、燃气站、锅炉房等工厂要害部位严禁烟火,工厂不得随入。


      2.在火灾爆炸危险较大的现场,应尽量避免火灾和焊接作业,最好将检查的设备和管段拆卸到安全场所进行检查。必须当场检查时,必须按照有关火灾的规定进行,必要时需要请消防队进行现场监护。


      3.当存有可燃气体或蒸汽的管沟、下水道、深坑、死角等附近发生火灾时,必须经过处理和检查,确认无火灾危险时,可按规定发生火灾。


      4.道生炉、烹饪设备的操作,必须保护工作场所,防止眼睛逃跑和锅破裂。同时,练习设备必须设置在安全场所作业,有专家。


      5.火灾爆炸危险场所禁止用明火烘烤冻结管道设备,应用蒸汽、热水等待冻结。


      6.混合接触反应引起自燃的物质,严禁混合运输,吸水引起自燃或自然发热的物质应保持使用贮藏环境干燥,空气中容易强氧化放热的自燃物质应密封贮藏或浸入适当的中性液体(水、煤油等),以免与空气接触。


      7.易燃易爆场所必须使用防爆型电气设备,必须进行电气设备的维护。


      8.易燃易爆场所的操作人员必须戴防静电服装鞋帽,严禁穿钉鞋、化纤服装进入,操作中铁器撞击地面。


      9.对于有静电火花产生的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可以提高环境湿度,有效减少静电的危害。


      10.可燃物的保管必须与高温器具、设备的表面保持足够的防火间隔,高温表面附近不得堆积可燃物。


      11.渣、渣等高热物应安全处理,防止掉入可燃物中。


      12.要掌握各种各样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不能用水扑灭碱金属、金属碳化物、氧化物的火灾。因为这些物质遇到水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可燃性气体,释放大量的热量,进一步扩大火灾。


      13.不能用水消灭电火。因为水可以导电,所以容易发生触电事故,也不能用水消灭比水轻的油类火灾。油浮在水面上,反而容易扩大火灾。


      14.钢铁水泄露发生火灾,不能用水扑灭。因为高温金属液碰到水会爆炸。

    标签:
    工厂职业卫生检测 工厂噪声检测 工厂职业病 职业病报告企业专项检查 化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工厂企业防台防汛安全措施方案

    下一篇:矿井下透水事故预兆及应急措施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