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之我见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0

浏览:(72)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导致事故的心理因素之我见,来自问题通报。

      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和国家的利益。对企业而言,它是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基础,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那么,如何搞好安全生产,怎样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 ?笔者以为,除了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外,人为的因素不可忽视,尤其是心理因素。

      情绪对事故的影响

      情绪是人在社会发展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保持下来的一种本能活动,并在大脑中进化和分化。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情绪也在不断变化。通常人们把基本情绪分为期望、厌恶、喜欢、忧伤、气愤、惧怕、自满、羞愧、轻蔑、怀疑等十种。人的情绪就像一张白纸,环境的种种变化,都会在它上面留下痕迹。这些情绪是否受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态度,并随时对事故的发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气候有利的气象条件 (气温、湿度、气流、光照等 )可使人情绪高涨,干劲充足,效率倍增 ;反之会使人情绪低落,效率下降。

      光线光线暗淡容易使人精神萎靡不振,所以,在法国,每当阴雨连绵的季节,一些工厂就用灯光把车间置成旭日东升、曙光万道的景象,据说,这样的人造环境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色彩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可刺激人的联想,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要消除烦躁和愤怒,应避免红色 ;要化解沮丧,应避免黑色和深蓝色等令人情绪低落的颜色,而选用使人心情愉快的色调 ;要减轻焦虑与紧张,就选择一些具有缓和及镇静的清淡颜色。

      噪声人们生活在噪声的环境中,倍觉紧张烦恼、焦虑不安。会造成心烦意乱、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音乐欢乐、兴奋、旋律流畅的乐曲可消除患者忧郁的情绪 ;情调优美、风格典雅的古典音乐可消除焦虑烦闷的情绪。

      引起一个人思想情绪发生变化的因素多种多样,还有家庭环境、生产环境、管理环境。其中,家庭环境对人的情绪影响最大。

      心理学上有一种叫“事故倾向理论”认为 :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出事故,其主要原因还是个人情绪不稳定所致。我们的安全管理人员要善于分析,因人而异,细致观察,对关键工种操作更要特别注意,最好是安排情绪稳定的人去完成。

      性格对事故的影响

      性格是一个人较稳定时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的、最显著的心理特征。这里的性格稳定,不能用一时的、偶然的冲动作为衡量人的性格特征的依据。性格的表现多样化,具体分为理智型性格、意志型性格、情绪型性格。从安全角度来看,理智型性格的人能用理智来从事一切工作,支配一切行动。意志型性格的人有明确的目标,行动较主动,安全责任心强。情绪型性格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安全行为受情绪波动较大。

      因此,这要求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同志,要根据性格特征,安排相适应的工种。不能把好强、爱发脾气、受外界影响时情绪波动大的人安排从事需要仔细思考、耐心细致的工种上。相应地也不能把反应迟钝、动作缓慢、受感情影响小的人安排从事灵活机动的工作。

      气质对事故的影响

      气质是人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具有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一般来讲,气质是天生的,后天的环境及教育对其改变微小。根据心理活动表现,如感受性、耐受性、灵敏性、情绪的兴奋性及内倾性、外倾性等,把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由于这些类型的存在,从安全角度看,同样是完成某项任务,有的人表现为遵章守纪,动作行为安全可靠,有的人表现为蛮干、急躁,安全行为差。因此,我们从事安全管理的人员要从分析职工气质类型入手,合理安排和分配工作,这对保证行业安全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从事安全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减少事故的发生,要减少事故就要预防为主,要预防必须依赖科学的预测。科学的预测就是要善于分析个人的情绪、性格、气质特点,掌握职工的思想动向,量人而用,合理调节,科学安排工作,才能使我们有备无患,由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采取一切必要且可能的防范措施,使我们的安全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改进我国事故调查工作的建议

    下一篇:加强事故处理的应对能力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