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现代安全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初探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31

浏览:(127)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现代安全文化对传统文化传承初探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摘要:从现代安全文化的实质出发,着重从四个方面挖掘了现代安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指出要弘扬传统文化,促使现代安全文化成为A~'fl的行为准则,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安全文化;传统文化;以人为本

      随着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企业和煤矿的重视,安全文化作为安全生产的指南也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关注安全,关爱健康”已是安全生产领域里全民皆知的口号。安全文化“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安全文化是人类灿烂的文化宝库中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安全文化既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顺应时代变化,与时俱进地发展。在当代中国构建、传播和形成现代安全文化,必然会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冲突与交融。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安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共同点和差异性,才成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加快对安全文化的了解并进一步深人人心,促使现代安全文化全面形成并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本文只从现代安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现代安全文化破土而出,方兴未艾,带来了人们对安全的重新审识和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我们认为安全文化深层次的特质具体表现在:

      1)人的生命高于一切。人的生命是万物中最神圣的、最珍贵的存在,生命是人的标志与符号:人的生命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人的生命的必然性与脆弱性。人类社会必须以人的生命做为最基本的元素,人的生命是必然的。同时,人的生命又是脆弱的,在各种灾害和事故面前,人的生命不堪一击,生命需要很好地呵护。

      3)尊重生命,关爱健康是全社会和每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准则。

      4)全社会和每个人都应尽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道德的等一切手段尽可能地保障每个人体生命的安全。现代安全文化所体现的指导思想,价值追求乃至思维方式,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追求。因此,认真挖掘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找准现代安全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关系,对于正确理解安全文化的内涵,建设先进的、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是大有裨益的。

      l “以人为本”—— 现代安全文化的实质

      现代安全文化的主要理念有“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关爱生命,关注健康”,“健康是福”等,这些理念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权、人权,充分体现了现代安全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始终围绕着人,人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间人为先。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尚书》中就有“重我民”、“唯民之承”、“施实德于民”的记述。儒家学说更是集中突现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强调“人”,关注现实的社会人生问题,并将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于人。孟子则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苟子亦主张民为邦本,他的君舟民水的著名比喻,传之久远,是历代为政者必修的一课,“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三藏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十二卷中有“王以人为本,亿兆同一身”,“爱人如爱己,率己以随人”,的愿文。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以人为本”。现代安全文化正是传承了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安全生产最根本的目的,人的生命安全才是煤矿生产的“天”字号大事。那种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视别人生命如同草芥,把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和制度视同儿戏的做法,就不是关心人、体贴人、尊重人的人性化管理,是同人文关怀、人本思想背道而驰的。

      2 尊重生命,相互关爱——现代安全文化的情感呼吁

      现代安全文化把人放在第一位,安全维系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人生之本”;反之事故是对人类安全的毁灭,即人的生存、康乐、幸福、美好的毁灭。因此现代安全文化呼吁人们要充分认识生命和健康的价值,树立尊重和爱护职工的安全观。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人认为,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的人(父母、兄弟),人生则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开社会),也就是说人处在伦理社会中。伦理社会所贵者,一言以蔽之日:尊重对方。何谓好父亲,常以儿子为重的,就是好父亲;何谓好儿子,常以父亲为重的,就是好儿子;何谓好哥哥,常以弟弟为重的,就是好哥哥;何谓好弟弟,常以哥哥为重的,就是好弟弟;客人来了,能以客人为重的,就是好主人;客人又能顾念到主人,不为自己打算而为主人打算,就是好客人。一切都是这样,所谓伦理者,就是要人认清楚人生相互关系之道理,于彼此关系中,互以对方为重”。“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人传统遵循的人生五条原则,其中包含的思想就是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在古代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组织的社会中,一个人似乎不是为自己而存在,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从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人的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只有保证了生命的安全才能谈及其它的责任和权利。一个企业只有珍惜生命,尊重人权,才能促进资源、环境、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国家只有真正地尊重自然,尊重生命才能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全面协调发展。

      3 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现代安全文化的现实要求

      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而责任则是生命的意义所在。要想真正实现安全生产,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人的责任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尤其是在面对事故、面对灾难的时候,这是现代安全文化促进安全生产的现实要求。《论语•子罕》中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孔子要求儒者(也就是知识分子)在危难面前无所畏惧,敢于负责,在紧急的情况下去解决问题。《论语•为政》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在看到合乎正义的事情,为了众人的利益必须勇敢地去做。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价值的肯定,是从个人与对象(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简言之,个人必须担负对社会所应尽的责任;古代知识分子把“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作一生的事业,“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正是表现传统文化肯定人生,提倡刚健进取,关切社会现实,忧国忧民,把个人生存价值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教育人们具有较强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要增强参与意识,不做社会生活的旁观者。宋朝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天平”,把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入世的务实救世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推到了高峰。现代社会安全事故频发,究其原因,大都是因为人的责任感丧失所造成的。这就需要尽快形成生产安全、生活安全“人人有责”的社会风气,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观和价值观。个体不仅对自己,对他人要有责任感,更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企业安全生产要对劳动者,对社会,对公民承担责任,更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4 和谐社会—— 现代安全文化的价值追求

      随着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也成为企业和煤矿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现代安全文化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促进企业的安全生产,形成大安全的观念,共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古人提倡“天人合一”的观点,认识到人与自然界既有区别也有统一的关系;主张“人人和体,物我齐一”,也就是说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是完全平等,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协调一致。这实际上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人要尊重自然,保护目前的安全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尊重生命,才能使整个社会和谐进步。

      和谐社会是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在中华文化传统中,中国人始终在追求一种“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春秋时期的史伯说“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所谓“和”是创新的源泉,指多样性的统一。儒家就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孑L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指人和人与人的团结合作。老百姓也有“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说法。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人类与自然之间经常相互矛盾斗争,但是,如果只强调斗争,最后将同归于尽。“和”才是持续发展的准则。在近代,孙中山则在民族存亡的关头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企业要想取得丰厚的经济利益,除了扎实的安全技术外,需要良好的生产环境,需要具有高水平安全科技文化素质的劳动者的齐心协力,需要和谐的社会氛围,这就要求企业建设好安全文化,树立科学的安全生产观、安全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现代安全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不少的精神联系,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思想的深入发掘,不仅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思想体系的需求。在现代安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冲突与交融的过程中,我们的责任在于加快这一过程,缩短这一过程,促进现代安全文化全面形成并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不断地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努力继承、发展和优化安全文化,提高大众安全科技素质,营造“人人懂安全,人人维护安全”的良好氛围,提升安全文化建设的层次,更好地服从服务安全生产,共同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杨发喜.传统文化与中国的新安全观[J].太平洋学报,2006,(1)

      [2] 周蓓薪,郭灵云.传统文化中的安全意识探究

      [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5,(2)

      [3] 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王玉德,邓儒伯,姚伟钧.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浅谈如何加强煤矿安全文化建设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关于核安全文化与“四不放过”的关系再探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