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发展和建设安全文化的理论思考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7

浏览:(98)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发展和建设安全文化的理论思考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一、发展和建设安全文化的价值及意义 如果将安全视为一种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影响人的安全观念、意识和行为,安全生产就有了根本和基础。因为,有了正确的安全观念和意识,才会有主动的安全决策或行为,有了主动的安全行为,预防方针和安全生产目标才能够实现。 大凡一种文化体系都是凝聚了认识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等涵盖广泛的社会文化系统。安全文化是社会性的安全认知体系,它是提高中国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保障水平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安全文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根本。 从文化学的角度,安全文化的建设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物态文化的建设。通过安全文化的建设,提高全民的安全素质,改进人们的安全行为方式,进而改善全社会和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条件,最终实现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 建设安全文化的最基本目标是提高人的安全素质。全民的安全素质提高了,人们安全行为方式就会合理、科学、有效。政府和企业决策者安全素质得到提高,就能够正确理解和认识安全生产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就能在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中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执行安全生产的法规和标准,就能合理进行安全投入,实现安全生产的保障条件。员工的安全素质得到提高,就能遵章守纪,按操作规程作业,从而有效预防生产安全事故。 

      二、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四个层面 安全文化的建设有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层面是观念文化的建设。观念决定行为,行为表现素质,素质决定命运。我们要从人权观、发展观、人本观的高度来认识安全的本质。人命关天,要让社会普遍建立起“生命第一原则”的观念,改变过去“财产第一原则”的传统认识。要让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安全权、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保障从业人员的生产过程的安全健康是以人为本的根本体现。第二是行为文化。每一个人不论身在何处,工作岗位也好,公共场所也好,家庭环境也好,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涉及安全与否的问题。按照学术界的说法,今天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处于某种技术环境当中,处在一种很复杂的具有某种危险性的环境当中。比如说,生产环境中有易燃易爆的、有毒有害的、有各种机械电气、化学危险品等。道路上的交通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是人造技术系统,这就意味着存在客观的危险。但是有危险并不意味着有事故,如果我们遵守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用规范的行为控制不良行为的话,绝大多数事故是可以避免的。第三是制度文化。我们的社会已建立了系统的、全面的安全制度,国家制定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消防法》等,用法规来规范安全生产是文化建设的法律层面,但是我们要避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改进“视法规如摆设”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应针对社会的变革、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化,不断完善现有的安全法规和安全制度。第四是物态文化建设。这个层面就是说安全生产和安全生存要有物质保证,比如特定的物态环境、人工环境就涉及安全资金的投入问题,安全生产和人员防护所需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是一种高回报的投入,是省不得的。物态文化不良,本质安全条件不达标,就在客观上提供了引发事故的条件。  

        三、观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根本和核心 “观”,观念,认识的表现,思想的基础,行为的准则。它是方法和策略的基础,是活动艺术和技巧的灵魂。进行现代的安全活动,需要正确的安全观指导,只有对人类的安全态度和观念有着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有高明安全行动艺术和技巧,人类的安全活动才算走入了文明的时代。因此,安全观念文化建设是安全文化建设的根本和核心。 “安全第一”的哲学观。“安全第一”是一个相对、辩证的概念,它是在人类活动的方式上相对于其它方式或手段而言,并在与之发生矛盾时,必须遵循的原则。 珍视生命的情感观。安全维系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生命只有一次”、“健康是人生之本”,反之,事故对人类安全的毁灭,则意味着生存、康乐、幸福、美好的毁灭。由此,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强化“善待生命,珍惜健康”的“人之常情”之理,是我们社会每一个人应以建立的情感观。不同的人应有不同层次的情感体现,员工或一般公民的安全情感主要是通过“爱人、爱已”、“有德、无违”。而对于管理者和组织领导,则应表现出:用“热情”的宣传教育激励教育职工;用“衷情”的服务支持安全技术人员;用“深情”的关怀保护和温暖职工;用“柔情”的举措规范职工安全行为;用“绝情”的管理严爱职工;用“无情”的事故启发人人。 安全综合效益的价值观。安全生产首先具有社会价值,即是三个代表的体现,是执政为民的要求,是以人为本的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和标志和社会稳定的需要。安全生产对于企业,不仅是生产活动的责任和任务,而且是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企业效益实现的基本条件,“安全就是效益”、安全不仅能“减损”而且能“增值”。

        预防为主的科学观。要高效、高质量地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必须走预防为主的之路,必须采用超前管理、预期型管理的方法,这是生产实践证实的科学真理。现代工业生产系统是人造系统,这种客观实际给预防事故提供了基本的前提。所以说,任何事故从理论和客观上讲,都是可预防的。因此,人类应该通过各种合理的对策和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事故发生的隐患,把工业事故的发生降低到最小限度。采用现代的安全管理技术,变纵向单因素管理为横向综合管理;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变事故管理为隐患管理;变管理的对象为管理的动力;变静态被动管理为动态主动管理,实现本质安全。 人机环管的系统观。保障安全生产要通过有效的事故预防来实现。

        在事故预防过程中,涉及两个系统对象,一是事故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的最直接的因素;机─机的不安全状态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环境─生产环境的不良影响人的行为和对机械设备产生不良的作用;管理─管理的欠缺。二是安全系统,其要素是:人─人的安全素质(心理与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质);物─设备与环境的安全可靠性(设计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生产过程能的安全作用(能的有效控制);信息─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发挥)是安全的基础保障。认识事故系统要素,对指导我们从打破事故系统来保障人类的安全具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认识带有事后型的色彩,是被劫、滞后的,而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则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义,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浅谈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几个着力点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关于空管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