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贯彻落实《决定》,大力促进我国安全文化创新发展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6

浏览:(86)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贯彻落实《决定》,大力促进我国安全文化创新发展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强调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确保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这说明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安全生产极端重要性的认识,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除了加强传统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以外,还必须从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开展安全工作。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旨的安全文化,是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家安全监督管理局近几年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切实推进安全文化的建设和创新,在建设现代安全制度的同时,把文化与制度相结合,提供安全生产长效久安的保障。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的安全文化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实际,促进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自安全文化的概念和方法在世界上出现二十余年来,国外许多企业已经将安全工作从传统的安全管理提升到安全文化的高度,安全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产生了显著的效益,并使这些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安全文化在我国的起步并不晚,许多学者对安全文化的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安全文化理论体系,而且有不少企业已经尝试将安全文化引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中。

      但是,目前安全文化在我国的实际应用仍然处于一种自发的、随意的状态,企业往往根据自己对安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来推行安全文化,或者停留在对安全文化理念的简单宣教上,或者仅着眼于局部的、个别的安全文化形式,缺乏全面的、系统化的安全文化建设思路和方法,难以实现目标明确的、持续的发展过程。

      如何在我国真正将安全文化的发展落到实处,本人提出一些思路供领导和同仁参考。

      1  成立中国安全文化促进会,大力推动全社会安全文化的发展

      可以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出面,成立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中国安全文化促进会。该促进会的宗旨是向所有的公众宣传安全理念,倡导生活安全质量,促进安全文化交流,提高公众安全素质和意识。该促进会的运作方式可以参考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一些做法,广泛联系科技界、文艺界、新闻界、教育界、企业界及社会知名人士,开展各种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

      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下设环境文学委员会、环境艺术委员会、环境美术书法委员会、环境摄影委员会、环境传媒委员会、环境文化理论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

      与环境文化促进会不完全一样的是,安全文化促进会要以企业安全文化的促进作为重点,社会安全文化的发展作为基础。

      2  实施企业安全文化促进计划

      所谓“企业安全文化促进计划”,是笔者提出来的一整套为有效促进企业安全文化持续发展而建立的系统化方法和工作体系。完整的ESCPP的应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所示的模式可以看出,在推行ESCPP时,首先要建立一整套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价体系,包括安全文化评价指标集的建立、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结果的衡量等;第二要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安全文化现状进行评估,以得知当前企业安全文化工作所存在的问题(或不足),明确企业当前安全文化发展的状况;第三要确定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的目标,包括企业领导对安全文化发展的承诺,以及根据该承诺所做的长、中、短期的总体目标和围绕总体目标而设立的分目标;第四要根据各阶段的发展目标,制定企业安全文化的改进方案;第五是进行员工培训和信息沟通,使员工充分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发展目标和自我作用与责任;第六是严格实施已制定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改进方案;最后评估改进方案的实施效果,针对评估结果,加以持续改进。

      ESCPP的实施,基本上是以一种类似系统化的管理措施为手段的,因此也可以说ESCPP属于“安全文化管理”的范畴。“安全文化管理”概念的产生是由企业安全文化的特点所决定的。企业安全文化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民众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和企业整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它形成于企业内部,为企业员工所共有,可以由企业的组织管理过程加以促进和实施;并且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将给企业带来生产效益的增长。正是企业所具有的独立行政和经济职能,使企业具备进行安全文化管理、促进自身安全文化发展的动力和可行性。

      推动ESCPP在企业中应用的动力源自于企业对职工的生命价值的不断重视和持续满足职工的身心安全与健康要求的现代人权观念。ESCPP的应用模式正体现了企业的这种追求。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我国建设安全文化事业时应该考虑的几点问题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将安全文化嵌入每个人心中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