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文章详情

安全是工作的前提 民航的安全文化不能忽视 - 安全文化探讨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6

浏览:(77)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安全是工作的前提 民航的安全文化不能忽视 - 安全文化探讨 ,来自安全文化。

      从文化的分类看,文化似乎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但从本质上说,文化是人类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现象。这里的物质文化,包括文字符号,并非自然之物,而是人类在实践之中通过对物的认识之后,对物的改造之物,或说是精神的物化形式,因此,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类文化都有其特定的领域和稳定的主体内容,其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是长期实践活动的沉淀物,并物化于物质文化中,其生命力是长久的和有传承性的。

      文化就其产生、发展、进化而言,是一种类似生物的、有机的现象,因此,它与一般的抽象概念不同,虽然内涵很清楚,但外延,即边界是模糊的,有很强的渗透力,影响广泛。这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各种文化个别的因子和要素是相互交融的,例如:科学文化与宗教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对立的,但就追求形而上而言,是一致的。二是潜移默化地浸润人的思想和心理,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心理定势,甚至演变为人性不可或缺的要素,人的自觉行为多多少少要打上文化的烙印。因此,现代企业的管理者都力图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向员工的思想渗透,以期较单一规章制度机械强制性管理在更广泛的范围规范人的行为。

      民航的安全关乎国家巨额的财产,人民的生命,在论及民航的安全和效益的关系时,有人形象比喻为1和0的关系,民航没有安全,根本谈不上效益,因此,安全文化是民航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民航的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和重要构成要素,它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最终的源泉来自民航安全生产活动的发展和变化。但安全文化又不被动地跟在安全现实的背后,而是对安全生产有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为安全生产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议论支持,是保证安全的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

      民航的安全文化和其它文化现象一样,具有人类文化的共性,也可分为器物、制度、观念。航空设备的安全设计理念,重安全的的机制,多重备用、应急设备、逃生通道等的完备是支持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制度是安全活动的各种建制、量化程序;观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安全的观念有多少人、在多大程度上进入人心,是安全文化存在的标志。同时这三者是相互支持的有机整体,从航空设备的设计、维修、使用、各种制度是否完善、是否真正落实,可看出安全观念是否到位;安全观念的形成又依赖于安全制度真正的落实。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民航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这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从疑推有。机务维修上一颗螺丝找不到,飞机就不能起飞;有些客人开玩笑说:“我带有炸弹。”空姐就会立即启动应急响应,这些都是实际发生的案例,因此,即便是客人,如果拿民航的安全开玩笑,也会招来很大的麻烦。二关口前移。民航的许多规定是:只要出现了苗头,突破了规定的数值,当然事故并未真实发生,就定性为事故,严肃处理,正是这样的警示性处理,有效的避免了真实事故的发生。

      执行制度和服从指挥也是民航安全文化的的鲜明标志。虽然民航的制度和量化程序在形成阶段有强烈的经验实证、理性科学的特色,这与科学文化有相似之处,但在执行上与科学文化所崇尚的包容、创新、怀疑和批判精神是完全相悖的,而与法学文化、经学文化、甚至宗教文化在遥远背景上是一致的,这真是科学的种子,开出了经学的花朵。当然,民航安全文化中崇尚的条文、程序是一种客观的规定,与官僚文化中盛行的长官意志、权势压服、舌巧如簧的辩解是有本质区别的。

      民航的安全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是人在长期的安全生产的实践活动中反复训练而形成的自觉、甚至是本能的行为,但这种自觉或本能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就象足球守门员,在训练中虽然分解动作是在理性的指导下按一定标准分步完成的,但在实战中是不需要思考的本能行为。民航的安全文化一旦形成,它的一些成分就潜移默化地进入人的心理层面,影响着人的思维,并若隐若现地外现于人的其它活动中,因此,民航人如果转行干其它行业,就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同样刚进入民航行业的人,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就有了民航的安全文化。目前,我国民航事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许多公司为谋取更大的发展,购置新飞机,开辟新航线,大量的新人进入,很多民营企业也积极介入这一行业,这无疑为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是对民航安全文化的考验,因为,有些人为追求效益或多或少的忽视安全,所以,安全形势并不乐观。而就民航的行业特点而言,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因此,安全作为硬指标,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人工神经网络在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评估系统中的应用 - 安全文化探讨

    下一篇:加强危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本质安全型氯碱企业 - 安全文化探讨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