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安全文化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 安全文化经验交流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0

浏览:(102)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安全文化的激励机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 安全文化经验交流 ,来自安全文化。

        摘要 通过行为模型,分析了企业中安全管理者与职工心态对立的原因,认为目前管理者奖罚手段运用失衡是产生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从安全文化的角度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 安全管理 行为模型 安全文化

      目前很多企业,即使是一些设备已经走向现代化的大型企业,仍然无法对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基层安全工作者“跑断腿,磨破嘴”,但往往收效基微,企业安全工作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职工和安全管理人员在心态上处于对立状态。管理者经常抱怨职工的种种逆反心理,使自己的管理意图难以得实施。

      为了找出这种现象的深层致因,让我们首先从行为模型分析一下“管理-行为”关系(见附图)。“管理层”包括企业的高级决策层和中级管理层,它的作用是对人一机一环境环进行干预,它通过预置来实现为人一机一环境系统提供输入。对机器和环境而言,这一预置即为机器和环境的安全设计,以确保机一环境对人的最大限度适应,防止能量流向人体,造成人体生理机能损伤。管理层对人的预置表现为对人的激励,包括技能和情感的输入,以及对人体行为动因的调控上。事实上,由于风险为零是不可达到的,不定期理层对人的预置应处于主导地位,优先于以机一环境的预置。在人一机一环境系统这一人与机器以及所处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整体系统中,人的行为是动因驱动的产物,后果作为行为的产物,反过来对行为又具有强化作用。人则通过对当前行为后果的判断,来决定下一行为。

      然而,并非气有的人都有事故经历,因此仅仅依靠人的自身感知来实现不安全行为的抑制是不充分的。同时由于人一机一环境系统中三要素的相互制约性,后果是人一机一环境中三要素共同八月和的结果。因此,某一特定的不安全行为并不一定确定地指向伤害性的后果,甚至这样的不安全行为可能为个体带来舒适和愉悦,形成对个体的正刺激,反而强化了不安全行为出现的频率。譬如,冲床冲手事故发生的原因往往在于操作者不使用夹具、违章操作所致,然而这种违章确实可以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率,为其带来收益。反之,安全的操作行为,由于相对烦琐的规程,和违章操作相比,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体力,在等量的时间内产量较低,收益也随之降低,反而无法对操作者起到强化作用。如果操作人没有亲身经历过事故,也就是说不安全的操作行为得不到相应的抑制,那么违章也就不足为怪了。

      因此,对于管理层来说,它的作用在于通过人为地制造“后果”,来实现对不安全行为的抑制或对安全行为的鼓励,以弥补人自然感知的不足。目前企业中普遍的做法是对违章者施行一定的处罚,以达到对违章者不安全行为的负刺激,抑制不安全行为的产生。这种管理方式虽然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大量的未遂事故及轻微事故,当事人往往被认定为事故的责任者而受到处罚,这就使安全管理者和职工成为矛盾的对立面,管理者被职工视为监督员、执法者,令职工的头脑中潜在地划分出“我们”和“他们”。从群体动力学的观点来看,每一群体内都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规范成员的行为如果符合群体的规范,群体会加以肯定,反之,如果成员偏离或破坏这种规范,群体就会利用群体压力迫使成员回到原有状态。如果某种外力试图改变群体已有模式,群体会采取反力以抵销其影响。因此,一旦管理者和职工成为矛盾的对立面,管理者对人—机—环境系统中人的输入就会失效,职工会将管理者的训诫视为强加于群体的外力而加以抵制。尽管这种抵制可能不是外在的,但它一样使管理者的努力付诸流水。这也就无怪乎在某些企业中,职工中对安全管理人员有逆反心理,在心态上存在着以鲁莽为勇敢,以谨慎为怯懦的心理错位。这样的心态一旦成型,管理者对职工的调控失去作用,企业安全工作必然难以提高。

      因此,有必要对这种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进行反思,找出一种有效的、符合企业实际的新的管理模式。安全文化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安全文化的内涵,是“以人为本”,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在企业这一特殊经济细胞中的产物,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分支。它为传统安全管理增添了其所没有的情感色彩。健康的企业安全文化,应以健康的安全价值观为基础。作为管理者,应努力营造一个能够实现对职工尊重的和谐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激励体制做一此改进。

      首先,应改变目前重罚轻奖,以罚代管的局面。奖励和处罚的目的一致,都是通过对后果的强化来改变人的行为。前者通过对人的鼓励强化安全行为,后者通过对人的负刺激来抑制不安全行为的出现。但应注意二者的均衡使用,否则效果不会等价。目前尽管很多企业也进行安全奖励,但不可否认,奖励的力度和频度都无法和处罚相比。处罚是经常的,而且每名职工都有可能遭受。但奖励却只有年度奖,获奖的几率也是微乎其微,这样奖励的效果当然不好。管理者应使职工明确区分安全行为和不安全行为,在此基础上,对职工的安全行为做出迅速、明确的奖励,后果的频度和明确性是决定其对人影响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管理体系中,职工应明确地知晓安全行为的后果等同于奖励。奖励的形式应多样化,除物质奖励外,也应辅以精神鼓励。奖励的频率决定奖励的成效,因此,经常的奖励是保持安全行为所不可缺少的。否则,已形成的安全行为也有可能逐步退化。

      研究表明,由奖励形成的正强化能使企业的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并可长期保持,职工乐意同管理理层进行交流,主动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的人数增加,能自觉消除不安全的操作环境,健康的安全价值变为职工的群体价值。这样,即使个体有不安全操作行为,也会在群体的压力不被迫纠正。总之,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的许多领域仍然需要实践的证明,需要管理者不断地深索,使安全价值观成为职工价值观的一部分,带来安全生产的突破。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在这里,安全第一不是空话--走进中石化北京石油分公司亚运加油站 - 安全文化经验…

    下一篇:吉林石化创新安全文化理念 - 安全文化经验交流

    分享到: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