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中元天

文章详情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研究 - 消防

来源:转载2023/2/8 17:34:23

浏览:(93)  评论:(0

  • 摘要
  • 职业病网介绍-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研究 - 消防 ,来自安全措施。

        【摘 要】 阐述火灾调查中模拟试验的概念、类型以及在火灾调查中开展模拟试验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方法,指出正确认识和掌握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方法对于科学开展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火灾调查;现场勘查;模拟试验
        由于火灾现场具有破坏性、复杂性和因果关系的隐蔽性,这给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通过模拟火灾发生的各种条件,重现火灾发生时的情景,可以使火灾调查人员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并可以根据试验中的现象和结果,验证起火原因、火灾现场的现象和有关证据等的可靠性。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模拟试验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火灾事故调查中。其实,早在三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这方面的记载了。在开展火灾事故调查过程中的许多案件,都可能会遇到需要用火灾调查模拟试验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但是,长期以来,关于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问题,国内还未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火灾调查模拟试验作为一项科学性很强的调查措施,尚未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科学体系。因此,正确认识和研究火灾调查模拟试验,无论对于丰富火灾调查的理论和方法,还是科学地进行火灾调查实践,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1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概念和类型
        1. 1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概念
        所谓火灾调查模拟试验,就是在火灾调查中,为了确定与火灾有关的某一事实或现象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依法将该事实或现象参照火灾发生时的原始条件重新加以演示的一种调查方法。火灾调查模拟试验虽然是在人为主观下进行的,并不是起火的客观事实,但它却是一种科学的调查方法。由于火灾调查模拟试验是对火灾发生时某一情节客观可能性的一种验证,是一项检查性的措施,是实施其他调查(如现场勘查、物证鉴定、询问证人和当事人、讯问犯罪嫌疑人等) 的继续和发展,所以在试验前应该先做好现场勘查、询问、讯问等工作,查明火灾发生时的各种事实和证据,现场上火灾发生、发展的条件等,为进行模拟试验做好准备。火灾的形成机理和发展过程是相当复杂的,所以模拟试验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准确的重现起火时的条件和现象。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可靠的结论,在进行模拟试验时应做到: (1) 模拟试验应尽量在原来起火的地方进行,如果不具备在原地进行的条件,应选择与火灾现场相同或相似的场所进行; (2) 试验时的自然条件应尽量和起火时的自然条件相同或相近; (3) 应使用与火灾现场相同的起火源、起火物进行试验,如果条件不具备,也要尽量选择相似的物品、起火源、起火物; (3) 应对同一情况进行重复多次试验,并变换试验方法,以便得出可靠的结果; (4) 进行试验时应当邀请两名以上的见证人参加,模拟试验结果以现场勘查笔录(也包括照相、录像和绘图) 的形式记录下来,试验人和见证人都要签名或盖章。
        由于受到当前科技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加上法律建设的滞后,在目前的火灾调查中有很多模拟试验并没有严格地按照法规的规定去做,与司法调查模拟试验相比较,火灾调查模拟试验还很不规范。在进行火灾调查模拟试验时人们往往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在试验中没有见证人参加,甚至没有记录,这都会使试验结果的严肃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
        1. 2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类型
        根据《公安部刑事案件管理分工规定》的规定,失火案及消防责任事故案由公安消防机构管辖,所以火灾调查模拟试验包括火灾行政案件模拟试验和火灾刑事案件模拟试验。火灾调查模拟试验按其模拟的对象分为电气火灾模拟试验、自燃火灾模拟试验等,按其能够解决的问题可分为以下几类:
        1. 2. 1 感知可能性试验
        即在一定条件下,验证某些现象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直接反映的可能性试验。比如2002 年2 月,广州某纸厂发生火灾,当时在场人员称看见450W高压汞灯烤燃原料纸卷而起火的,为验证该证人所感知情况的真实性而进行的模拟试验就属于此类试验。
        1. 2. 2 行为可能性试验
        行为可能性试验就是验证在一定条件下实施某种外在活动的可能性的试验,包括: (1) 行为能力可能性试验,即胜任某种外在活动主观条件的可能性试验。比如嫌疑人能否将50公斤重的油桶搬到火灾现场实施放火; (2) 行为过程可能性试验,即验证某种外在活动所经过的顺序的可能性试验。比如在一定的条件下起火点甲的火焰在一定时间内能否蔓延到乙处,以验证乙处是否也是起火点; (3) 行为结果可能性试验,即实施某种外在活动所达到的最后结局的可能性试验。比如放火嫌疑人在一定时间内是否可能从起火点甲步行到起火点乙的试验等。
        1. 2. 3 自然力可能性试验
        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现场不经人力干预,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试验就是自然力可能性试验。比如草堆在某种条件下能否自燃的试验;在某种灯的照明下,纸堆能否被引燃的试验;在一定条件下,两种化学物品相混是否会起火的试验等都属于验证自然力可能性的试验。
        2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目的
        2. 1 审查某起火灾案件的性质
        面对一场火灾,我们首先要确定它是属于什么性质的火灾,是自然火灾,还是失火案件,或者是放火案件。只有获取充分的证据和正确认定它的性质,才能交给具体部门去办理,为迅速查明火灾原因创造条件。如某工厂发生火灾,经调查,在起火部位地面发现有萘及浓硝酸的成分。后来有关部门做了模拟试验,证明萘与工业浓硝酸按照某一比例混合,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反应生热而起火,而这两种原料原来就放置于起火点附近,而且火灾前工业浓硝酸泄露并与萘混触。这就排除了放火的可能。
        2. 2 审查和验证证据是否真实可靠
        证据是证明火灾原因、火灾责任的基础。火灾调查中所获取的各种人证和物证,可能有真有假,模拟试验是鉴别其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方法之一。如在某一火灾中,现场破坏严重,调查人员询问在场人员,甲称看见火是从房间的西面开始烧起来的,而乙则称他看见火是从北面蔓延开的,一时间使调查陷入僵局。后来调查人员组织甲、乙在现场做了模拟试验。原来在房间的北墙上挂有一面大镜子,火灾发生时甲看见的是真实的起火部位,而乙看见的是镜子里面的影像,所以使他误认为是北面先起火。调查人员根据甲提供的情况,很快就查明了起火点和起火原因。
        2. 3 验证推断是否接近于实际
        在开展火灾调查中经常会遇到已做出的某种推断是否正确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往往需要进行模拟试验。比如根据火灾现场上遗留的痕迹、物体的特征和群众反映的情况,推断出火灾发生的原因、过程或者放火嫌疑人作案的时间、工具和过程等,但对这些推断尚有疑问,即可参照当时原有条件进行模拟试验,以验证该推断是否正确。如云南某供销社库房发生火灾,办案人员怀疑是蜡烛翻倒,引燃了桌布而起火的。经过模拟试验,发现蜡烛燃烧越久重心越下降,越不容易翻倒,经过一定时间的燃烧,残余的蜡烛是不可能翻倒的,所以推翻了原来的假设,改而从别的线索展开调查。
        2. 4 验证物质起火或自燃的条件
        验证在什么条件下(温度、湿度、遇酸、遇碱、混入杂质等) 、距某种物质多远、经过多长时间某种火源能引起该种物质起火或者是该物质在这些条件下是否会发生自燃。如某天中午济南市西市场某出售打火机的摊位在中午发生火灾,经调查后排除放火的可能,后来经过模拟试验,确定是由于打火机质量不合格,在中午烈日长时间暴晒下,内部蒸气压力急剧上升,塑料壳破裂,使打火机连环爆破而起火。
        2. 5 帮助发现新情况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对已收集的证据材料和已作出的推断进行验证,而且在试验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尚未预想到的一些新情况,提出一些新问题,这都会使调查人员对火灾案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从而对已作出的推断进行修改和补充,使整个调查工作建立在更符合客观实际、更准确可靠的基础之上,从而推动整个调查工作的正确开展。
        3 逻辑方法在火灾调查模拟试验分析中的运用
        在传统逻辑学中,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被称为“求因果五法”,即著名的“穆勒五法”。求因果五法就是根据某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在某些场合里所显示的关系,从而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断定某个现象与另一个现象间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因果性联系。
        3. 1 求同法(契合法)
        如果探求现象(a) 的原因,在几种有(a) 出现的事例中,其他情况都不同,只有一个情况(A) 是共同的,那么,这一共同情况(A) 就是现象(a) 的原因。这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叫求同法(或叫契合法) 。例如,某化工厂发生爆炸,调查人员怀疑是在反应过程中氯气泄露,在一定压力和温度下,氯与氢气发生激烈的反应导致爆炸的。于是就根据勘查取样所测得的当时的浓度、温度和压力进行模拟试验。由于反应器中温度和压力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就在该温度和压力下按照氢气和氯气的不同浓度进行了五个试验。在试验中发现,只要氢气百分比大于45 %而小于52 % ,就能和氯气发生激烈反应,并产生足够大的压力使反应器发生爆炸。实际测得生产中的氢气百分比为48 % ,说明调查人员的推测是正确的。
        运用求同法得出的结论是或然的,不一定都正确。因此,在运用求同法对模拟试验进行分析时应注意:一是要注意寻求不同事例里的唯一共同条件,排除不同条件,防止不同条件中实际存在的共同条件没有被发现,如能分析出条件和所研究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结论就比较可靠;二是提供比较的事例要尽可能多一些,这样得出的结论可靠性也大些;三是求同法通常在模拟试验的最初阶段使用,要进一步探求现象间的因果联系,还需采用其他方法。
        3. 2 求异法(差异法)
        如果探求现象(a) 的原因,在第一个事例中出现(a) ,在第二个事例中不出现(a) ,而第二个事例与第一个事例的其他情况均相同,只是没有第一个事例所具有的条件(A) ,那么,这一个条件(A) 就是所研究现象(a) 的原因。这种探求因果关系的方法叫求异法(或叫差异法) 。例如,某工厂两工人进入一发生故障的氧气罐中进行维修,由于罐中残存着高浓度的氧,结果一动火,火星溅到衣服上引起剧烈燃烧,两人既不能扑灭身上的火,又来不及爬出,而被烧死。为证明被烧死的原因,在同一罐中在相同氧气浓度下,用同样的衣服进行点火试验时,衣服几乎同时起火,燃烧猛烈,证明现场人员拍打不灭火焰,根本无能力爬出;在相同条件下,罐中换上空气,则衣服燃烧比较缓慢,证明现场人员能够拍打灭火焰,有能力爬出。这两个场合中,只有一个情况不一样,就是前者罐里氧浓度远大于空气中的氧浓度,所以高浓度的氧是衣服猛烈燃烧的条件。
        与求同法相比较,求异法更为可靠。因为在模拟试验过程中,调查人员可以加上或减去某一个条件,以观察所研究的现象出现或不出现。这一点恰好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果联系的基本特征。在火灾模拟试验中运用求异法时,应搞清楚研究的试验和案情中除一个不同条件外,是否还有其他隐藏的不同条件,并仔细分析不同条件是所研究的现象的全部原因还是部分原因,因为当被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复合的,而且各部分原因的单独作用是不同的,那么当总原因的一部分情况消失时,被研究现象也就不出现了。
        3. 3 求同求异并用法
        当研究两组事例,它们有一个条件不相同而其余不必都相同时,就要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了。求同求异并用法是:如果在某一组事例里,有某一个条件(A) ,就有所研究的现象(a)出现,而在另一组事例里,没有这个条件(A) ,就没有所研究的现象(a) 出现,那么,这一个条件(A) 就是所研究现象(a) 的原因。
        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和求异法的连用,而是求同法的补充。求同法只要求有一个共同现象和条件的一组事例,求同求异并用法则不仅要求有一个共同现象和条件的一组事例,还要求没有那一个共同现象和条件的另一组事例,然后根据对两组事例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运用求同求异并用法,如能分析出条件和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结论就是可靠的。
        3. 4 共变法
        当所研究的现象(a) 和某一个条件(A) 有共变关系时,就需要用共变法。共变法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个条件(A) 每发生一定的变化,所研究的现象(a) 也随着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前者(A) 就是后者(a) 的原因。例如:某仓库夜间起火,现场烧毁严重,经过调查访问,怀疑是有人放火。现场勘查中,在仓库外的沙地上发现有来回鞋印各一趟,且鞋印大小、型号等一样,据分析是某放火嫌疑人所留,但进入仓库前的鞋印显然比离开仓库的鞋印深。由此断定:“嫌疑人将某一重物带入仓库后离开,是造成出入仓库鞋印深浅不同的一种原因。”于是根据这一线索重点审问该嫌疑人,最后嫌疑人供认是为了打击报复,在商店购买了20 斤酒精,于夜里潜入仓库放火。
        共变法的结论也是或然的。运用共变法,如能分析出条件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结论就比较可靠(如上面的例子) 。如果所研究的现象不随着某一条件发生相应的变化,那么就证明它们之间没有因果联系。共变法和求异法关系密切,有时可以结合在一起使用。如把两个具有共变关系的现象改变到极限,就得到求异法的条件。例如,上例运用共变法获知,随着人的负重的变化,就能引起沙地上鞋印深浅的变化。如将人的负重完全去掉,鞋印的深浅就不发生变化,那就是求异法的运用了。
        3. 5 剩余法
        剩余法是用来研究复合因果联系的。如果已知所研究的某一复合现象g(a、b、c、d) 的原因是G(A、B、C、D) ,已知A 是a的原因,B 是b 的原因,C 是c 的原因,那么,剩下的D 就是d的原因。它的作用是引导调查人员继续寻找所研究的复合现象是剩余部分的原因,为侦查提供新的线索、证据和思路。例如某次火灾,在火灾模拟试验中得知,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受撞击、在120 ℃以上或者加入少量另一种催化剂物质均能引起燃烧。根据这些线索,对比现场情况,排除了撞击和高温的可能,最后经过多方调查认定是由于有人加入某种催化剂使该物质起火的。
        运用剩余法必须先除掉已知因果联系的部分,因此,剩余法不可能是探求因果联系开始阶段的方法,它必须以前述几种方法推出的结论为基础。还必须注意剩余部分(a) 不能是已知条件(b) 、(c) 之一或共同作用的结果,否则推断(a) 是(A)所引起的不能成立.火灾原因和火灾结果的关系并不是简单明了的,而是辨证的。火灾模拟试验也是多样复杂的。诸如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等都要深究细析。因果关系在一定条件下还会互相过渡转化的。有时,由于条件不同,同一个原因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所以在模拟试验中不能孤立或彼此分离地运用这五种逻辑方法,而应综合地、互为补充和相互印证地加以运用,使结论更加可靠。
        4 对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结果的审查和运用
        4. 1 对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结果的审查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只要有一个因素发生偏差,试验结果就可能出现错误。并且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如果不对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结果进行严格的审查,有可能造成试验结果虽然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存在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地方,以致在工作或诉讼中处于被动的状态。因此,不能不加以审查就盲目地运用模拟试验结果。虽然消防方面的法规条文没有对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的审查提出具体的要求,但我们可以参考借鉴司法方面的有关规定,对模拟试验进行审查,使模拟试验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更符合法律要求。司法机关对模拟试验的审查主要有: (1) 试验是否严格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 (2) 试验组织实施是否正确、科学; (3) 参加试验的人员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有无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参加试验的人员与案件有无利害关系,能否客观公正地进行试验; (5) 进行试验的人员的生理、心理状态是否正常; (6) 试验结果是否具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7) 试验结果同所搜集到的其他材料有无矛盾。
        4. 2 对火灾调查模拟试验结果的运用
        模拟试验的结果(结论) 经认真审查认为科学可靠后,才能在火灾调查中加以运用。
        4. 2. 1 肯定性结果和否定性结果的运用
        经过模拟试验,可能得出肯定性结果或否定性结果。能够证实某一事实或现象发生或存在的客观可能性的,是肯定性结果;证实其不可能者,为否定性结果。运用试验的肯定性结果和否定性结果时,应根据火灾模拟试验所解决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主要有: (1) 肯定性结果只能为分析案件某一情节提供依据;否定性结果则不能证明该情节就一定不存在。比如,证人甲证明在其家中听到隔壁有人撬门锁的声音,随后就看见有火焰从隔壁窗户冒出。如果该证人没有听到撬门声,就不能排除有人撬门的情节; (2) 肯定性结果只能为缩小调查范围提供依据,而不能证实某人一定犯罪;否定性结果则可排除该人具备一定的犯罪条件。比如经模拟试验证明某人能将一液化气瓶搬到火场,这只能证明该人具有实施放火的条件,但不能肯定该人就一定放火。相反,如果经试验证明该人根本就搬不动这一煤气瓶,即可根据这一否定性结果排除该人具有这一犯罪条件。
        4. 2. 2 对单义性结果和多义性结果的运用
        模拟试验的结果可能是单义的,也可能是多义的。证实某一事实或现象的发生或存在只有一种客观可能性的,是单义性结果;证实具有两种以上客观可能性的,为多义性结果。根据单义性结果,可以认定有关事实或现象极大可能存在或不存在;根据多义性结果,只能对某一事实或现象的发生或存在做假定性的推测。
        5 结束语
        火灾调查模拟试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它毕竟不是整个火灾过程的客观事实,是人为主观进行的。火灾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虽然进行模拟试验的条件与起火时相当接近,但不可能将原来的事实或现象完全彻底地反映出来,它只能证明某一事实或现象发生或存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因而所得出的结果不可能与原来的完全一样,有时甚至会起到“反证”的作用。所以,任何模拟试验的结果都不能单独作为火灾调查中认定或否定某一事实或现象的依据,但它却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只有在试验结果能够和其他证据相互印证时,这些结果才有可能成为认定案件某一事实或现象的根据。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更加真实地模拟火灾成为可能,火灾模拟试验必将广泛地应用到火灾调查中去。本文阐述的只是在火灾调查中开展模拟试验的一般原则和方法。随着模拟试验的广泛开展,在实践中必将遇到更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去分析、研究,不断的充实和发展火灾模拟试验理论和方法,使火灾模拟试验这一科学的勘查方法更好的为火灾调查活动服务。

    收藏

    评论

    标签: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校园消防安全环境不容乐观 - 消防

    下一篇:消防专篇---供电部分 - 消防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