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1-02-06
浏览:(1026) 点赞:(14) 评论:()
学校考试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概述。
预防措施
1、建立周密的考试组织机构(如指导组、医务组、安全保护组等)。
2、防火防盗:在机房等重点区域实施中心监控,实行值班制度,配备消防器材,确保安全。
3、防震防灾:定期检查校舍,不达标应及时加强维修,考场房屋应牢固,危房不得安排考试,考试期间遇到非常天气,应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公告。做好考场及其周围场所的卫生、防疫检测工作,确保考试不发生大规模群体感染、中毒、疫情事件。
4、网络监控:加强网络监控,成立负责人在考试期间进行专项责任,及时更新防病毒软件,使监控系统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监控数据安全,同时加强考场和周边环境的视频监控,及时向安全应急领导小组汇报情况。
5、业务培训:加强对全体考生的培训,一定要确定岗位人员的责任,组织其学习报考文件,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和操作流程,提高考生的素质和应急应对能力。
6、考前检测:考前认真查看校园和周边环境的安全情况,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为考试营造安全、和睦、温馨的考试氛围。
7、加强门卫:特别加强门卫工作,严禁杂人进出学校,在考场周围设置警戒线,加强考场周围巡逻。
客户现场处理及救援措施
根据考试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流程、性质、特点,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责任事故等。
1、考前和考试中,考生打架,故意损害考试设施,停止考试,与考生发生冲突。
处理方法:
⑶考前要加强对考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诚信考试教育,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自觉维护考试秩序,营造和谐的考试环境。
⑶对突发事件,考点严防,及时处理,将事件控制在较小范围内,情况严重的应急领导小组、区教育局安全管理办公室报告。
⑶从事考生思想教育和安抚工作,尽快平息事件,劝阻无效考生离开考场。如果审计师因行为不当或工作失误造成的矛盾,更换审计师,建议更换的审计师或离开考场的考生接触试卷,在该科考试结束前关闭。
⑶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如有持续扩大趋势或可能引发集体事件,应立即报公安、秘密等部门,逐步报告。必要时封闭管理该考场(考场),保证考试顺利实施。
2、考前发生洪水、冰雹、雷电、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
处理方法:
⑶考前一周内,积极与气象、交通等部门沟通,及时掌握当地天气和道路畅通情况,尤其是考试期间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提前做好准备,制定方案,加强防范措施,确保考试安全。
⑶考试期间如有灾害报警,应做好防灾准备。
⑶考试结束后发生自然灾害时,应妥善安排考生,加强与公安、卫生防疫部门的联系,防止发生意外。
3、考前流行等因素影响考试。
处理方法:
⑶及时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区考试管理中心汇报,逐级汇报。正确统计感染的考生人数,协助卫生防疫部门处理。
⑶疫情属于一般病毒或非传播疾病,可组织考生报考,暂时难以查明传染原因的,应做好疫情防控和隔离工作,对能报考的考生采取隔离措施报考,做好相应的疫情防控工作。出现新情况,随时继续报告。
4、考试期间各考点、考场发现易燃、易爆物品、火灾等情况。
处理方法:
⑶考前和考试期间,组织有关人员开展安全检查,加强考点安全防护工作。对考点进行封闭管理,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考点或将可疑物品带入考点。
⑶考点发现危险物品、火灾等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公安、消防等部门,及时排除危险情况。危险情况暂时无法排除或危害考生安全的,经区考试管理中心或区教育局同意,可组织考生有序撤离考点,实施封闭管理,安排考试。出现新情况,随时继续报告。
5、考试过程中发生破坏性地震。
处理方法:
⑶及时停考,及时疏散考生,发生伤亡、房屋倒塌、填埋等,及时报告,采取自救措施,及时报区考试管理中心和教育局安全稳定管理办公室。
⑶地震期间,要做好试卷的安全保密工作,上级部门决定试点是否更换或延期试点。
6、考试过程中突发校园暴力事件。
⑶立即启动校园防暴应急预案,快速制造暴力,保证考试工作顺利进行。发生人员伤亡,请求120人帮助,立即向区教育局安全稳定管理事务所报告
⑶与有关部门合作调查案件情况。
⑶在事件调查处理期间,要做好安全保密工作,防止媒体炒作事件。
事故报告及现场保护
1、突发事件发生时,领导小组针对情况,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在最短时间、最小范围内迅速控制事态,防止蔓延,保证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考场和考场周围环境安全防卫工作,疏散人员、车辆,维护现场秩序,防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配合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进行救援,防止事态扩大。
3、学校易发生安全事故的领导小组应对情况,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及时向县教育局汇报。
事故调查与处理
在整个考试过程中,如果不依法履行安全责任,违反安全规定造成严重后果,学校会根据相关规定对负责人进行行政纪律处分或其他处罚。渎职、失职或管理失控造成事故恶劣影响的,有关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延伸阅读
发表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