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ON PROBLEM

  • 拓展阅读
  • 织印染业职业病危害识别与控制

    作者:职业病网 时间: 2019/3/27 17:22:17

      纺织工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接触人员多,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易受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危害因素侵袭,引起工人呼吸、循环、听觉、皮肤等全身多器官系统损害。


      一、生产工艺流程


      纺织业的主要工艺流程为:


      印染业的主要工艺流程为:


      二、纺织印染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识别


      纺织印染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众多。纺织业存在的突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有机粉尘、生产性噪声、高温高湿;印染业存在的突出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高温高湿、染化料及助剂。


      1、粉尘


      主要存在于原料处理、纺纱、机织做准备和织造工艺过程中,尤其以原料处理过程最为严重。


      有机粉尘:主要存在于棉纺的清花、梳棉、精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织造、废棉处理等作业,麻纺的脱胶分级扎反、梳麻、成条、并纱、粗纱、细纱等作业,毛纺的先毛、开毛、洗毛、烘毛、炭化、粗纱、细纱、络筒的作业,细纺的选茧、混茧、剥茧等作业。


      2.高温高湿


      纺织工艺要求一定的温度和温度,使用纱紧固并维持一定的弹性及润滑性,减少断头的机会,因此工作环境大多在24度-80度之间,夏季如不采取防暑降温措施,容易造成高温高湿环境。单纯的高温存在于原料处理和辅助工种,如毛纺的炭化工艺。高温高湿存在于原料处理、纺纱、机织准备、制造工艺等过程,如纺纱和织造车间的浆纱、烘纱、机织准备、制造等工艺,纺纱和制造车间的浆的、烘纱、蒸纱工艺,毛纺车间的洗毛工艺,丝纺车间的煮茧、缫丝工艺。


      3.噪声和振动


      噪声主要为机械性噪声和流体性噪声,存在于纺纱、机织准备、织造工艺过程,以粗纱、细纱、络筒、织造、精织工艺最为严重。织布车间的生产性噪声最大,其次是细纱车间。


      4.化学毒物


      化学毒物主要存在于原料处理、机织准备和轴助工序。


      (1)麻纺的原料处理工艺主要接触氢氧化钠、硫化氢、乙醇、氯气。


      (2)毛纺的洗毛工艺接触碳酸钠,炭化工艺接触硫酸。


      (3)浆妙工艺接触酚。


      (4)其他:皮辊修理、布机皮工接触苯;修箱、修焊针、链件岗位接触铅。


      5.其他因素


      纺织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1)纺织女工大多数需要站立的工作体位并来回走动,扁平足、下肢静脉曲张、腰背痛可能与站立工作有关,由于两手肌肉不断处于紧张状态,易引起腱鞘炎。


      (2)纺织需要视力紧张的工种很多,穿筘、验布、择补工种存在不良照明和视觉紧张,照明不合理会造成视力减退。


      (3)棉麻毛原料仓储运输工种接触螨、蚤;开毛、选毛工艺接触炭疽杆菌、布氏杆菌;用钴60进行羊毛消毒时要接触电离辐射。


      印染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1)高温高湿


      高温高湿是以湿态加工过程为主的印染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练漂(煮呢、烘呢、退浆、煮练、漂白、开幅、轧水、烘干、丝光、浆丝)、染色、印花、定型、整理工艺过程。


      (2)化学毒物


      ①染料:磅(称)料、配料(液)、调色、印染和印花工艺过程中接触各种染料。染料不同的化学毒物种类也不同。如偶氮染料染色接触氮氧化合物;硫化染料染色接触硫化氢等。


      ②助剂:(称)料、配料(液)、调色、练漂、印染、印花和整理工艺过程中接触各种印染助剂,如前处理剂含氧氧化钠、碳酸钠、氯气;树脂整理剂含甲醛;涂层整理剂含汽油、四氯化碳、甲苯、二甲苯等。


      ②其他:印花花筒雕刻、制版(网)接触硝酸、盐酸、铬酸、乙醇;烧毛工艺接触汽油、一氧化碳。


      防织和印染辅助车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油漆作业接触的苯、甲苯、二甲苯;锅炉作业接触的煤尘;机修电焊作业接触的电焊烟尘、紫外线、氮氧化物等。


      三、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职业健康监护


      用人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员工的职业健康监护。


      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16-2020年)中明确规定到2020年,重点行业的用人单位: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到85%以上;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


      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以上;


      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率均达到95%以上;


      医疗卫生机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到90%以上。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监测


      (1)纺织印染企业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动态观察,及时发现、处理职业病危害隐患。监测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技术培训。应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定期公布日常监测结果。


      (2)纺织印染企业应积极配合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制定整改方案,采取治理措能,使之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


      (3)按照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和方法设定监测点,并进行采样、检测。


      (4)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由依法设立的取得资质认可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


      2.职业健康监护与健康管理


      (1)纺织印染企业应当组织本单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的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2)不得安排未经过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证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需要复查和医学观察的劳动者,应当按体檢机构的要求安排其复查和医学观察。


      (3)建立和按规定妥善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健康检查资料应及时存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熟知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及相应的防护措施。


      (5)严格遵守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严禁在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工作场所进食和吸烟。进入工作场所时,必须正确使用和佩戴个体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四、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


      (1)加快纺织设备的更新改造


      新型纺组设备的应用,可有效地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如全封闭清梳联机组的应用,使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明显降低;无梭织机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工作场所的噪声声级;自动缫丝机的应用,劳动者职业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立式缫。短流程前处理设备、超临界CO2介质的无水染色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纺织品的酶处理技术和数字印花技术等,可缩短染色时间,减少助剂的使用,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从根本上预防职业病


      (2)用无毒和低毒染化料代替高毒染化料


      如应用新型环保染化料和助剂,用无毒或低毒的代替高毒的物质,限制使用或禁用具有致癌作用和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的染料和助剂。


      (3)加强工作场所通风


      工业通风是工作场所通风、防尘、排毒、防暑降温,控制车间粉尘、有害气体和改善劳动环境微小气候的重要卫生技术措施之一。如前述措施不能使工作场所有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时,加强工作场所的通风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预防措施。另外,依据生产工艺和有害因素的种类和性质,采取不同形式的通风,能有效地控制本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粉尘、有害气体、高温和余湿。


      (4)从声源上控制噪声的产生


      加强纺织设备的更新、改造,以低噪声的设备代替高噪声的设备,如:采用新型纺纱设备;用无梭织机(喷水织机、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片梭织机)逐步替代有梭织机;纺织空调系统中采用低噪声风机等。采取隔声、消声、吸声、隔振等工程措施,降低工作场所噪声,如安装吸声板等。


      (5)正确使用个体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如工作环境中尚不能消除或有效减轻职业病危害因素时,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是防护的关键。例如:在纺织行业,即使使用先进的无梭织机,其噪声声级亦很难控制在国家标准以下。因此,操作者正确使用护耳器,就成为预防噪声性耳聋的主要措施。


      五、应急救援措施


      1.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机制,明确应急救圾机构和组织。


      应急救机构或组织应对本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排查,对可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工作场所和可能引起职业病事故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如接触强酸强减的工作场所危险化学品储存和印染高温工作场所等。


      2.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及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如接触强酸强碱的工作场所、危险化学品储存库),必须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事故通风设施,现场配备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等应急设施,并保证其处于良好的、待用的状态。


      3.应不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模拟演练,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4.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立即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5.用人单位应与职工医院和就近医疗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建立合作关系,以便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医疗帮助。


    CopyRight2007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版权所有:中国职业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