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加群交流 | 业务热线:023-63555815 | 手机浏览“手机浏览网站”
所在位置:首页>职业病>防治

文章详情

什么是放射病,放射病的种类症状及治疗方法

来源:2021/2/23 14:20:23

浏览:(1952)  评论:(0

  • 摘要
  • 辐射病(radiationsickness)是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辐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辐射病。

      辐射病(radiationsickness)是指由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作用引起的全身性或局部辐射损伤,临床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辐射病。


      (1)外照急性放射病


      外照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在一次或短时间内多次全身照射,吸收剂量达到lGy以上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多见于事故性照射和核爆。病程具有明显的时相性,有初期、假愈期、极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三类。


      1)骨髓型(1)lOGy):最常见,主要造成骨髓等造血系统损伤。临床表现为白细胞数减少和感染性出血。口咽部感染炉是最明显的。时相性特征多见于此类型。


      2)肠胃型(1050Gy):频繁呕吐、腹泻、水样方便血便、失水、肠瘫、肠套叠、肠梗阻等。


      3)大脑型(50Gy):接受照片后,患者在短时间内精神衰退,立即转变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痉挛、躁动和休克。


      根据明确的大剂量照射史、早期表现、血象检测结果和报价照射剂量,按GB8280-87标准进行早期分类诊断。对于急性放射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抗放射药物、改善微循环、预防感染、预防出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等。


    职业病3.jpg


      (2)外照亚急性放射病


      外照亚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数周到数月)内接受电离辐射连续或间断大量外照射,累积剂量大于lGy时引起的一组全身性疾病。


      造血功能障碍是外照亚急性放射病的基本病变,主要病理变化为造血组织破坏、萎缩、再生障碍的骨髓细胞异常增殖的骨髓纤维化。


      诊断应根据照片史、照片剂量、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健康文件综合分析,排除其他疾病,进行正确诊断。治疗原则是保护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改善全身情况,预防感染和出血等并发症。


      (3)外照慢性放射病:外照慢性放射病(外照慢性放射病)是指放射工作人员长期连续或间断受到当量限值0.05Sv外照,发生的全身性疾病。累计当量剂量达到1.5Sv以上时,以造血组织损伤为主,伴有其他系统症状。


      早期临床症状主要是无力型神经衰弱综合征。表现为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疲劳、记忆力下降等,伴随着消化系统障碍和功能减退。早期可以无明显体征,后期可以看到肌腱反射、腹壁反射减退等神经反射异常。女性可以表现出月经紊乱经量减少或闭经。


      实验室检查表明,外射慢性放射病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与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照射的累积剂量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血细胞减少的顺序是白细胞、血小板和红细胞。白细胞总数先增加,后进行性降低是辐射损伤最早发生的变化之一。根据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减少,淋巴细胞的比例相对上升,为40%61%之间的变动。


      外周血淋巴染色体畸形率是辐射效果的敏感指标。长期慢性小剂量照射时,染色体畸形的特征是以断片为中心的双重点加环不伴断片的染色体畸形率和畸形细胞率相等的稳定性畸形(臂间倒置、易位)增加的畸形率和剂量的关系不明显。


      骨髓造血细胞增生程度是外照慢性放射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常见的是增生活跃的增生低的骨髓造血的某个系统,特别是粒细胞系统的成熟障碍。


      诊断的原则是①具有接触射线和超量剂量限制值的职业史②有接触射线的剂量记录③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④阳性实验室检查结果⑤结合以往的体检状况,排除其他疾病等进行综合分析。


      治疗原则是提前脱离接触,增强患者信心,改善全身健康状况。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措施促进患者造血功能的恢复,是外照慢性放射病治疗的主要环节。


      (4)内射放射病:内射放射病(内射放射病)是指大量放射


      性核素进入体内,作为辐射源照射机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内射放射病比较少见,在临床工作中看到的多是放射性核素内污染(internalcontaminationofradionu)clides)是指体内放射性核素的累积超过自然库存。


      放射性核素可以根据污染的饮食经口进入消化道,或者在气态、气溶胶或粉尘状态进入呼吸道。大多数放射性核素不容易透过健康的皮肤,但是有一些气体(蒸汽)状态的放射性核素(比如说,可溶性的放射性核素(例如磷、铝等),可以透过健康的皮肤进入体内。皮肤破损时,可大大提高吸收速度和吸收率。147Pm受伤的皮肤吸收率比正常皮肤高几十倍。


      内部照射放射损伤的特征是放射性核素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新旧反应和损伤与修复并存,而且时间延长,临床上没有典型的分割表现,靶器官损伤明显,如骨骼、网状内皮系统、肝脏、肾脏、甲状腺等放射性核素本身放射性弱,但铀对机体的损伤以化学毒性为主。内部污染可以产生长期效果。


      诊断时,要全面把握职业史、临床表现、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放射性核素沉积器官功能检查和体内放射性核素检查,包括现场污染水平、呼吸、排出物(痰、尿、服)、血液等放射性定性和定量检查、体外全身放射性检查等,计算污染量和内射剂量。


      放射性核素内污染引起的疾病,除一般治疗与外射急性放射病相同外,主要通过减少放射性核素的吸收,加快放射性核素的排放,治疗沉积器官的损伤。常用的络合剂有喷替酸钙钠、喹胺酸和二疏丙磺钠(DMPS)。


      (5)放射性复合伤:放射性复合伤(combinedradiationjury)是指战时核武器爆炸和平时核事故发生时,人体以放射损伤为中心的复合烧伤、冲击损伤等复合伤。


      目前复合伤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放射性复合损伤中各种损伤的名称按损伤的主次排列顺序,例如放热冲击复合损伤表明放射损伤是主要损伤,烧伤是次要损伤,冲击损伤是次要损伤。核爆炸时可发生多种复合损伤,主要包括放热冲击复合损伤、放热冲击复合损伤、放热冲击复合损伤和不复合放射损伤。其中最常见的代表性是放热冲压复合伤,其特点是死亡率高,生存时间短的发病急,症状早的休克多见的感染难以控制的造血组织破坏严重的烧伤和创伤愈合困难等。


      根据事故的性质、照相人员的具体情况(例如位置、活动范围和时间)、现场监视情况、个人剂量仪的读数、体表的测定结果等,综合判定照相剂量和放射性污染水平,可能发生复合伤的类型。在实验室检测中,伤后一天血清肌酸酶(CK)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明显增加,早期血尿素氮(BUN)明显提高和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具有重要诊断意义。急救包括止血、包扎、骨折固定和防震、防窒息等,如有放射性核素污染伤口,先用纱布或棉花填塞后包扎,保护伤口,减少放射性核素吸收,迅速撤离污染区。由于放热冲压复合伤具有相互加重的效果,在治疗中应特别注意早期采用防放措施,加强感染防治,保护和改善造血功能,防止出血,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烧伤、冲击伤的手术处理基本上与一般手术治疗原则相同,但由于急性放射病的影响,治疗时应注意手术时间的选择,尽量采用针刺麻醉或局麻,不使用全麻醉。对于开放性骨折,应尽早做手术,争取在极期前转为闭合性骨折,固定治疗时间也应适当延长。

    标签:
    什么是职业病的危害 什么是职业病危害 什么是检验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职业病网”的所有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职业病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职业病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上一篇:入职时企业应如实告知岗位职业病危害

    下一篇:生产工作中重体力劳动要与轻体力劳动相结合

    分享到:

    延伸阅读

    网友评论

    加载更多

    发表评论:

    评论